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04李敏
李 敏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
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表达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要求,加强培养具备“核心素养”“适应社会未来发展” 的学生。尤其对于高等教育,“核心素养”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基因,对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讲,核心素养理念的出现,是新时代教育理念变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提出: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具备教师职业基本素养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应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和保证教育质量,推进教师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塑造势在必行。
将教师核心素养的塑造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是有效的推进方式,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基于核心素养的塑造理念,高等院校教师该如何获得核心素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是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经验,提升智慧。然而,在部分高等院校的培养体系中,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实现。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和当今时代特征,培养让社会满意的卓越教师,已成为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主要任务。因此,高师院校如何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增进核心素养等问题亟待研究。
国内最早关于核心素养的描述是王敏在1956年翻译苏联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一词。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展开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比如2012年的PISA测评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新概念,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随后,桂怀德、徐斌艳等国内学者也对核心素养进行讨论、研究,把核心素养定义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2]。马云鹏在《关于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时所应达到的综合性能力,同时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把核心素养的内涵定义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3]。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有关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了初步探索与实践,但是相关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背景条件各不相同,适用范围也存在局限。因此,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构建亟待研究。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师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受到教育界专家们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时所应达到的综合性能力[4],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也有专家研究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5]。受教育部委托,以林崇德教授为领头人的专家们在研究素养的本地化和课程化方面获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林教授认为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6]。笔者比较认同林教授给出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界定。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基于高等院校的培养机制,所形成的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需要的品德素养、专业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力。这也是我们构建的培养模式想要实现的目标。
(二)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过程中师德师风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古至今,都是为了让学生向“善”的方面发展,弥补行为品德的缺失。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分别下了定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讲述了两层意思: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是为了使其向善,从好的方面发展;教育的途径,即教师的品德行为,会被学生所仿效。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会被学生所模仿,同样,不良的品德行为也会被学生所仿效。当下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认同感,对学术缺少责任感。部分教师缺乏自律意识,对学术缺少使命感,对学校发展缺少主体意识,与同事相处缺少团队精神等方面。然而当今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大多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有关师德师风的教育。
2.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关系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需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于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局限于“高师教育高校办”的传统思路,高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高等教育实际相脱离。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教学基本功薄弱,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大力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构建“三位一体”教师培育新机制势在必行。
三、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建
(一)师德师风教育模式构建
1.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引导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方面的学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要求,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来约束自我。以古哲先贤的道德品质为范本,以当代道德模范人物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操守。
2.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教师常常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效仿。而作为学生家长,更青睐与有责任感的教师。把孩子放到有责任感的教师班级中是家长最放心的事情。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经常性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在生活上,要关心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营造更加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适时增减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方式,按照不同的学生学习状况,布置恰当的作业。注重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为每一个学生能听懂本节课负责,为每一个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负责,为每一个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负责。
3.鼓励教师规范言行、以身示范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标准,是表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校园里最直接的模范和榜样。在学生心灵的塑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言谈举止、服饰穿着、兴趣爱好都会引起学生的模仿,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最具有说服力。例如,教师利用PPT教学,缺少演练过程时,学生会效仿教师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工具。反之,教师一笔一画的黑板演练,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理论推导需要亲力亲为。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受到所有任课教师的影响。正所谓,喜欢老师才会喜欢相应的课程,喜欢老师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之间要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对学生有更好的示范效果。
为此,要鼓励教师形成团队,搭建交流平台,不断磨合,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从学生身上学习,增长自己见识做到教学相长。从学生身上学会如何去教他们,知道怎样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才最有效果。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他们学习,学会换位思考。教师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热爱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既要把爱心倾注于全体学生,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嫌弃任何一名后进生,要正面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对待学生的过错,在行为和外表上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4.细化规范,构建严格的保障机制
正是由于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定型和个性的塑造,所以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只有不断地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表率作用,规范教师的行为,约束教师的言行,才能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建立一套对教师师德师风行为的科学评价制度也十分重要。要加大对师德师风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多渠道了解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建设和教师师德的反映,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
(二)“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构建
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使教师树立较高的核心素养意识,培养教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加强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三位一体”教师培育新模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与指导地方教育。“三位一体”教师培养机制是指构建“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第二课堂和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第二课堂和教育实习等多种途径,共同提高教师素养、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技能,更好地为地方高等教育服务。
1.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为课题,以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课程的改革,建立一套适应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设置独立的教育类课程模块,开设面向高等教育改革的系列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渗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在传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开设相关的技能课程。加强“普通话”“书法”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培训。
2.教师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构建
根据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队伍的设置、专业化、职业化及训练任务的分解、落实等进行研究,搭建“地校结合”的职业技能实训模式。
(1)完善训练机制,保证教师职业技能实训成效
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实行实时数字录像,数字音频及课件点播,电子巡查及听课等功能,无干扰教学评估观摩,保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同时,组建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队伍,根据各类课程在训练中所承担的任务,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2)实行“地校结合”,做好教师校内演练
通过邀请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辅导员工作方法和教育调研方法进行指导。聘请优秀的高级教师作为教师的兼职导师,通过手把手的教和反复训练保证了教师校内演练效果。
(3)丰富第二课堂,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丰富教师培训的第二课堂,把普通话展示,三笔字比赛,简易教具制作,演讲比赛,微格教学等技能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展示等引入到培训中来,实行课前20分钟演讲制度,坚持常规训练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结合。举办各类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三笔字大赛,诗朗诵比赛,辩论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同时,邀请高校一线教育研究人员、教学名师讲授观摩课,出任教师各类教育教学比赛活动的指导教师和评委,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确保训练效果。
(三)教师“双边协同”教育实习模式构建
为了保证教师实习实践效果,促进高校与地方实习学校有效合作,搭建实习平台,共同指导培训教师的实习实践工作,“双边协同”教育实习指导方式。通过聘任实习基地学校的骨干教师作为培训教师的实习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包括备课、教案规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批改等环节),班级管理和教育调查实践等方面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并进行影子教学,让实习教师对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更深入的感受。高校教师和实习基地学校教师共同担任实习鉴定员,对实习教师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并作出评价,适时开展优秀实习教师成果展,进行说课与教育教学技能展示,以及进行教育调查报告验收。“双边协同”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使得原有的教师培养机制由封闭走向开放,极大地提升了实践教学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效,保证学生教育实习,实习质量,切实解决教师实习效果差的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等教育课改标准以及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从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和师德师风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模式和“三位一体”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机制。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教师的责任感、规范言行及严格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模式。“三位一体”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则是构建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和校内演练策略,创建教师职业技能日常训练及职业技能竞赛新模式和“双边协同”教育实习模式,通过多方协作共同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教师核心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