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1-04王庆华孙雯雯栾树荣唐永云杨新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意愿大学生学校

王庆华,孙雯雯,栾树荣,唐永云,生 尊,杨新芳*

(1.滨州医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和要求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接触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保证“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即各大高校应积极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1],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学业、就业的积极作用。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状况与意愿,本课题组以“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为调研项目,对当前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开展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3月至7月,选取山东省某医学院校在校本科生477人,其中男生233人,女生244人;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5±3.5)岁;大一本科生152人,大二本科生134人,大三本科生117人,大四本科生74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

1.2 研究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内容制订符合研究目的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主动性、满意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影响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的原因等。针对每个问题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题型,主要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等。为保证问卷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减少数据误差,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分层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同时按照信息饱和原则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50人进行访谈,以获取定性资料,对定量研究结果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访谈,以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40%。

1.3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进行数据核对,同时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总体情况(见表1)

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有292名(占61.22%),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有185名(占38.78%)。

表1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总体情况[n(%)]

2.2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意愿(见表2)

愿意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有271人(占56.81%),选择听从学校安排的有160人(占33.54%),无所谓的有35人(占7.34%),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的有11人(占2.31%)。

表2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意愿[n(%)]

2.3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的影响因素(见表3)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主要受学生自身、学校、政府及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193名(占40.46%)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有191名(占40.04%)学生认为学校社会实践组织方式较单一;有195名(占40.88%)学生认为政府及社会实践体制尚不健全。

表3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的影响因素[n(%)]

3 讨论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通过分析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情况以及影响其参与社会实践意愿的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状况、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提供建议和对策,以期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大众化的目标。

3.1 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现况

表1中,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有292名(占61.22%),此结果对比以往相关研究所得数据有所提升;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有185名(占38.78%)。在参加过社会实践的292名学生中,有77名(占16.14%)学生经常参加,同时有215名(占45.08%)学生偶尔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意愿是影响社会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应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3]。从学生社会实践参与频率以及未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较快发展,但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情况并不乐观。因此面对国家提出的“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学校应加强宣传动员、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并发挥其在促进学生成长与能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表2中,有271名(占56.81%)学生愿意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即大多数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到在大学阶段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重要性,希望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服务社会、勤工助学等[4],对社会实践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有160名(占33.54%)学生选择听从学校安排;有35名(占7.34%)学生无所谓;有11名(占2.31%)学生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以上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中超四成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持被动或否定态度,提示国家和高校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方面仍需努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同时通过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动性的数据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逐渐降低,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逐渐下降,见图1。在获取定性资料时发现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有:时间不足,即高年级的学生面临就业与考研的压力,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较少;机会不多,即社会能够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降低。

图1 不同年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比较

3.3 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学生角度(1)“精英实践”观念深入人心。目前,各大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仍以“政府牵头、学校组织、集体参与”的组织形式为主,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属于“精英实践”,只有少数成绩优异、表现积极的大学生可以参加。其中有164名(占34.38%)学生表示他们受制于这一观念而不敢主动争取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降低。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的结果分析中发现,有193名(占40.46%)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误区,大致分为以下3类:第一,过分重视文化课成绩及其他资格证书等,不在乎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认为参与社会实践仅是为完成学校的任务;第三,发现部分社会实践中存在形式主义,以偏概全。这3种不良认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

(3)在校大学生缺乏相关能力、心态尚不成熟。在477例样本中,有120名(占25.16%)大学生表示他们尚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常常产生无助感、挫败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放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与成熟心态。大学生在初次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未能形成自我认同感,削弱了再次参与社会实践的正向激励作用[4]。

3.3.2 高校角度(1)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有132名(占27.67%)大学生认为学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未能充分重视前期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而过分看重社会实践结果,不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较单一。有191名(占40.04%)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组织方式较单一已成为影响其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社会实践内容分为众多类型及形式,但由于信息、安全等保障条件的不足,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真正能切实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积极性。(3)大学生社会实践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在477例样本中,有154名(占32.29%)大学生认为学校存在社会实践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学校受人、财、物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稳定的指导与监督。高校通常要求大学生上交社会实践报告或实践过程的视频、照片等,但这种方式极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敷衍了事,没有使在校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3.3.3 政府及社会角度(1)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充足的物质资金和制度支持。在国家、学校、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资金不足问题已不再是限制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问题,仅有109名(占22.85%)学生认为存在资金不足问题。目前政府及学校所给的资金支持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但还是不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应继续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2)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体制尚不健全。有195名(占40.88%)学生认为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应努力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体系,而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4个方面的共同参与,其中政府是主要的引导者。社会实践体制不健全,便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度较低。目前很少有媒体会主动推送关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新闻,社会各界对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因素了解较少,无法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相关信息;同时社会实践成果仅限于在学校层面推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未能得到重视,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5]。

3.4 对策与建议

首先,大学生作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应明确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家发展状况和社会现实情况,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机会;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转变心态,使自己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其次,高校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规律。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高校应主动和用人单位合作构建培养机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健全社会实践监督评价体系,改变社会实践过于形式化的现象。同时由专业教师指导,并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社会实践成果作为考核教师工作、评定学生奖学金的重要依据[6],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宣传教育及动员指导,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及积极意义。再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建立校企实践基地搭建桥梁,为校企实现信息互通提供通道[7]。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媒体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扩大宣传力度和范围,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受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因素和政府及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倡导政府、社会和高校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权益保障和安全保障,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意识,转变观念,学以致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认知度,增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意愿大学生学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学校推介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奇妙学校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