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育光:满族文化传承者
2019-01-03于典
于典
富育光说,萨满教的文化精髓,不是多数人理解的“神调”,更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它是北方诸民族千年来总结、留传下来的生活经验与生存经验的精华,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族熏陶,梦想研究民间文化
1933年,富育光出生在黑龙江省爱辉县大五家子满族聚居的古老村落。
在满族独有的民情氛围中,富育光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的家族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长者,富育光说,他们是真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是民间的艺术家。
富育光刚参加工作时在齐齐哈尔的一个小学当教员,可他并不满足一辈子只做一个小学教员。1954年,国家提出大学考试,富育光看到了《人民日报》上的招考通知。同年,富育光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走进了省级科研单位的大门。本以为从此就能开始一直梦寐以求的民间文化研究,没想到事与愿违,研究刚起步,他却被调离了。
历经波折,坚持梦想终成真
刚刚开始民间文化研究的富育光,被调去编辑理论刊物,随后他又被调去省报做记者。在记者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5年。
天遂人愿。1972年冬,一个偶然的机会,富育光见到了在大学读书时的老校长佟冬。佟冬是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东北文史研究所、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富育光至今还记得得到佟冬邀请时的心情,“梦寐以求的夙愿终可实现了,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应允。”富育光除了夜以继日地翻阅古籍和日伪时期资料、抄录卡片外,他还开始了当年父亲曾经致力的工作——背起行囊,徒步几十里奔波于城乡之间,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资料。
通过不辞劳苦的走访调查,富育光与同事征得了大量满族萨满手抄神谕。另外,还有大量的原始萨满神本,即萨满教自然崇拜的“大神祭”神本,《海祭》《柳祭》《火祭》《鹰祭》《星祭》《雪祭》。此外,大宗满文姓氏宗谱、祖先彩绘影像、萨满神服、神帽、神偶等祭用实物,也通过他们的工作,向世人展示开来。
希望萨满文化能传承下去
在几十年为北方民族文化奔走考察的岁月里,富育光排除了重重困难,有时甚至还要面临危险。
1986年冬,富育光冒大雪访问松花江畔的满族老屯,寻访失传的萨满神本和满族宗谱,一连走了几个地方,才发现夜深了。富育光与同伴连夜在没膝深的暴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双脚双手都冻僵了。富育光说,当时他们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能滞留,不能倒下,否则就会有冻死的危险。经过艰难的跋涉,最后他们总算找到了江岸渡口。在渡工小屋,渡工帮助几个“雪人”暖身子,直到天亮,他们的腿脚才有了知觉。
回顾前尘往事,富育光仍然激动不已。多年以来投身萨满文化研究,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富育光觉得:“萨满像一位蹒跚走过数千载的耄耋老人,他身上积满时代遗留下的尘垢,而经过时代的冲击与洗礼,他的整个身躯也产生了陌生的变化,令人无法辨识。”
如今,已经80多岁的富育光,每天仍笔耕不辍,进行“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的研究与整理,过去几年间,已经有两批共1200多万字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出版,如今第三批仍在紧张的整理中。富育光希望,通过他几十年的努力,能够让满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富育光
满族,富察氏,民族学家。现任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长春师范大学萨滿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