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创新实践

2019-01-03杜思逸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2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创新实践

杜思逸

【摘要】未来教育家与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必须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教师教育团队。笔者重点论述了当前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指出了要创新教师教育一体化队伍建设的思想和理念。并分析了教师教育一体化队伍建设的创新和实践活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期待着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教师教育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026-02

前言

如今,适应高校教师教育机制的教师专业体系与教育学科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学科教育教师通常情况下被边缘化、被孤立化。为了切实培养一大批出色的中小学教育家与优秀教师,应该在当代高校教师教育机制下,赋予学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更多的新理念、新内涵与新实践。

1.当前高校教师教育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教师教育队伍的发展定位与属性不够明确

如今不少高校没有完全明确学科教育教师的地位与专业属性,不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缺乏清晰的发展方向,学科教育教师出现了尴尬的“身份认同危机”,对教师教育队伍的有序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长时间以来他们的功能被固定在研究学科教法教材方面,注重师范生培养与“学科建设”,却没有高度关注学科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如此以来,学科教育教师本就处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末端,失去了自身的地位与专业属性,游离于或附属于“学术研究”的边缘。

1.2学科教育教师缺乏中小学教学经历

如今,高校专门担负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并不多,部分学院仅仅安排了一两个学科教育教师。就教师结构而言,大部分学科教育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到高校担任学科教师,大部分均属于青年教师,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历与实践,无法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非常欠缺实践性的理念和知识,教师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学科教育教师的教学重点与学科专业教师不同。他们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与教学知识等,对他们的专业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实际上只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学科专业能力较为欠缺的教师,才会进入教师教育队伍。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对学科教育教师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1.3 队伍建设相对封闭

教师队伍的实践属性是其根本属性,是教师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表征。然而长期以来,学科教育教师把自身封闭在“象牙塔”内,未能立足于中小学校这些能够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沃土,和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殷切需要相脱离,失去了“临校教学”的能力与经验。

2.创新教师教育队伍建设的思想和理念

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要持续拓展和丰富“学科教育教师”的内涵与概念,要创新和发展队伍建设的思想和理念。笔者的观点是,以当代“教师教育者”的内涵和外延,来丰富、充实、进而取代“学科教育教师”的概念,以充分地展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教育队伍的更高要求。从广义层面来讲,教师教育者,应该是为职后、职前教师提供必要的教育指导的师资力量。如今,“教师教育者”变成了世界普遍通行的一个概念。所以,从“学科教育教师”转变为如今的“教师教育者”,应该切实转变教师教育队伍建设的行动、思路与观念等。

2.1 打造终身化教师教育队伍

终身化是一种基本理念,它适宜于任何教育活动,是教师教育引领性与创造性的一种基本要求。建设和打造终身化的教师教育队伍,首先要求教师教育者生成强烈的自我发展需要,在持续的实践反思、终身学习中,不断地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其次,学校应该从建设学习型组织、教师教育制度、政策、学校管理理念等领域出发,切实为促进教师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诸多支持性、配套的措施和条件。

2.2 打造专业化教师教育队伍

教师教育专业化活动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对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资力量,他们要变成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创新者和典范。教师教育力量的专业化,意蕴体现在深入地把握改造客观世界与塑造心灵世界的本质区别,要意识到“教师教育者”塑造和培养教育家与优秀教师活动的创造性、复杂性与长期性,把队伍建设从传统的“学科建设取向”过渡到“学生——教师发展取向”,把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确定为追求崇高的教育职责和理想、持续的专业发展与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2.3推動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一体化

改革和完善学科教育教师职后发展、入职与职前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和机制改革,是高校教师教育升级转型的新方向。教师教育队伍的服务对象包括了入职阶段、职前阶段与职后阶段。它面向广大在职教师与师范生,队伍建设的视野体现了职前、入职与职后三个教育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体化的战略思维。推动教师教育队伍建设机制的一体化,要求高校在建设教师教育队伍的过程中,应该突破一次性服务的传统理念,将建设教师教育队伍的理念拓展到教师职后发展的不同时期。“一体化”队伍建设要展现阶段性目标、整体性设计、全局性思维、协调发展、共生互促。高校教师教育者、区县教研员、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结成教师教育命运共同体,为培养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服务。

3.教师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地建设教师教育队伍建设的上述思想和理念,促进教师教育队伍建设,要切实开展教师教育队伍建设的实践,稳步改进和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方面入手。

首先,尝试分层统整的高校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体系。对教师教育者本身的专业属性进行准确定位,依据“分层”建设的理念,高校应该组建校级教师教育领导小组,构建具有学术发展与行政职能的教师教育学院,在相关学院组建教师教育系,而且可以和师范生培养学院的相关学科教师建立教师研究教育中心。强化领导,做好统筹规划,将促进师资队伍发展置于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优先位置,统整设计教师教育的机构、目标、机制和资源等,从以往的条块分割式发展转变为目标统整式发展,初步打造综合性高校框架下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

其次,相互融合,互促共生。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应该突破如今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让教研机构、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彼此配合,相互融合,充分地促进高校教师教育队伍的建设。师范生能力训练队伍要涵盖专任的能力训练教师与优秀的中小学兼职教师,采取能力训练课程负责人机制,强化师范生从教能力和水平的培养和训练;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团队涵盖了实习基地、实验区的优秀教师与教师教育者、优秀教研员,让他们共同培育和提升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从教技能。

再次,打造专业发展平台,建立创新发展的支持体系。为了增强教师教育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打造区域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队伍共享共建体系,相关高校应该稳步建设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在相关地级市(区)打造“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与“高校学科教育教师发展联合会”,切实尝试“校校协同”“校地协同”的综合性教师教育运行体系,比如打造数字化资源平台,,提供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库、图书馆、教材资源库、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库等,提供优质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其次,可以打造教师教育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和训练平台。依据相关教师教育团队的建设标准和专业发展要求,构建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础、展现教学教育规律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训练平台,打造专业能力训练基地、学科实验教学训练室、网联直播互动教室、微格教学室与自主学习室,打造网络研修平台,和相关实习基地组建在线课堂优质观摩平台。

参考文献:

[1]柏家渭.突出一体化发展导向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兼论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一体化师资培养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培训,2016(6):32-33.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创新实践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