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管理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9-01-03魏圣敏刘爱秋

时代金融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实验课学分课程体系

魏圣敏 王 爽 董 鑫 杜 伟 刘爱秋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沧州 061100)

随着现代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管理这个朝阳专业日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物流人才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调查的190份问卷显示,仅有42.37%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物流类工作岗位,这与我院校要培养与企业“对口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反映出我校物流管理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调查显示,有44.21%的学生并不是很满意在本科期间开设的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学校课程方案都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各院校培养方案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即使理论知识再好,真正到了企业工作中,也不能够灵活的转化为实践,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并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实践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实习,经过几年的完善,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体系看似健全,但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存在着去大企业只能干分拣装卸搬运等“体力劳动”、小企业又不愿意接受如此庞大的实习生数量等问题。实习动员上存在学生各种各样的推脱不情愿,体力劳动嫌累,不愿意干,白领工作、办公室助理又不能快速上手等情况。这说明解决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迫在眉睫。

二、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

调查结果显示,在本科阶段让毕业生受益的课程有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供应链管理、实验课、计算机,然而,对于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引起学院的足够重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多院校仅仅是随波逐流,更甚者直接将其他院校的教学体系复制到自己的学校,使得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人才千篇一律,在人才质量上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同样,在个性化上也难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如图1,得出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在所有就业困难的因素中占比最高,这说明学校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仅仅是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象征性地设置了专业认知实习等训练项目,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的设置,只是告诉同学们一些就业的理论知识,缺少一些企业实践模拟训练,而且各个专业就业课程讲课内容都一样,没有针对性,这就难免会造成专业与岗位相关度低的后果。

(二)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

教学基础设施包括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软件特指师资队伍,硬件则指实验配备设施。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更加明显,物流专业的资深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多数老师都是探索式改革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另一方面,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而进行扩招,因此,师资队伍的不完善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另外,对于一个如此重实用重操作型的专业,实验模拟设备不健全是最致命的问题,学校的物流实验室仅有一些沙盘模型,学生对于一个企业的物流运营模拟实验却少之又少,实验课也仅仅是上机操作,学校并未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平台,这种实验设施的不完善将严重影响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成绩评价不规范

每一科的成绩反应的应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成绩的指标应多样化。但是,在很多院校中物流管理类专业课成绩的评价都比较单一,多是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组成,平时成绩除了出勤率与平时作业外,再加上实验课与实验报告的成绩,且都赋予相应的权重。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平时成绩的计算主观性极强,多是根据平时印象,这导致对于学生平时实践能力的衡量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毕业生的成绩测评还会加上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分数,但是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并不大,这就导致学校轻视或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安排的实习企业尽管与物流业相关,但学生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却与物流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规范的课程体系安排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因而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将就业实用性学科,如,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增添实验、实践课程,达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效果,以理论课指导实践,以实践课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另外,为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必须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对于专业特色的发展方面,本文认为,可以依据我国著名学者周艳军提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大模块,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依据这三大能力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从大学一年级基本技能的培养到大学三、四年级对于综合技能的熟练运用,并在不同阶段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且保证每个阶段都要有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任重道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

(二)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实施,其一是提高应聘门槛,在面试时不仅要求教师的讲课能力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相关教学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其二是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提高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为有资历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打破本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另外,加强教学实验设备的建设,加大对于实验室的投入,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方面,更重要的是实体模拟设备,如货架、仓库、分拣、办公等设备及相应区位的设置管理,扩大实验室的面积,使设备更加全面,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规范成绩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保证成绩指标多样化、明确化,笔试成绩代表理论知识考察,实验操作成绩代表实践能力的考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规范各科目所占学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学分独立化,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物流系统规划实验课由原来的共3学分改为2加2学分,提高专业课学分,将实验实训学分单独计算,以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应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在成绩中的比重,使之与学生个人的毕业声誉挂钩。

四、总结与展望

对我校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毕业生认同本专业在本科阶段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重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未来十年大学教育要建立动态调整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此外,本文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具体情况,提出可以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及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成绩评级体系规范化三个方面,来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型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猜你喜欢

实验课学分课程体系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