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CIPP评估模式

2019-01-03袁小平姜春燕

社会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准评估

袁小平 姜春燕

一、研究缘起

截止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根据相关工作部署,下一阶段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将进入到脱贫与评估并重的阶段。①石长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新华网,http://www.cpad.gov.cn/art/2018/8/20/art_46_88282.html,2018年8月20日。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的部署,未来精准扶贫的工作重心除了将继续做好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外,还需做好关于贫困人群的退出评估工作,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促进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相关制度安排表明,当前精准扶贫评估以第三方评估为主,由独立于政府和被评估对象之外的高校专家、专业公司、社会代表、民众等进行评估。经过2年多来的运行,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模式虽然与以往“自己评自己”式评估模式②尚虎平、王春婷:《政府绩效评估中“第三方评估”的适用范围与限度——以先行国家为标杆的探索》,《理论探讨》,2016(3)。相比有很大进步,成为我国反贫困事业进程中的重要工具,但仍存在很多难点问题没有解决,例如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③祁中山:《扶贫绩效第三方评估:价值与限度——以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为参照》,《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唯指标论①王志立:《精准扶贫中第三方参与评估的优势、困境及突破》,《学习论坛》,2018(5)。、易忽视困难农民的贫困状态与生活场景的关系②丁奕宁、王惠颖:《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18(18)。、评估的检查倾向易造成评估主客关系的不平等、评估结果的封闭式运用难以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③赵邦艳、杨幸子、何孟芹、王敏:《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存在问题研究——基于2016年贵州省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C大学组的实践》,《西部皮革》,2017(22)。。

从诞生之始社会工作就主要以贫困的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后来拓展至贫困的社区,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随着社会工作者的长期实践和总结,其专业知识体系、价值观、原则和方法不断完善。在人类由来已久的反贫困事业中,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凭借其以服务为本的平等、接纳、尊重、增能等价值观念和基本原则,综合运用训练有素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强调个别化、个性化服务,在良性互动和有效行动中实现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理解和改变,对准需求、解决问题,实现助人自助。在我国的反贫困事业中,社会工作较早地进行了介入,精准扶贫开始以后,实务和研究同步进行,实现了质的飞跃。高飞等从对扶贫对象“个体疾苦”、增进“社会公正”等方面讨论了两者的关联④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社会工作》,2016(3)。;王思斌从“价值观与目标追求、工作过程、方法及资源协同”方面讨论了二者“同构性”⑤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社会工作》,2016(6)。。目前,关于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介入研究呈现出介入角色多元化的趋势,从倾听者到支持者,从指导者到促进者,从倡导者到协调者,从服务者到评估者等等。随着我国精准扶贫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成效评估显得更为紧迫,而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工作本身具有的评估的功能,这本身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题中应有之意。

社会工作本身具有评估功能,在第三方评估中具有天然优势。社会工作评估主要是指系统的审查预期的和未预料到的结果以及与此有关的干预、服务或政策为达到预期目标而开展的活动。⑥H. Qureshi.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of social 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998, 7(2):137-144.在国外,社会工作在第三方评估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在诸多敏感性项目评估中均发挥着重要功能。例如,英国的艾滋病预防项目将评估知识从研究专家转移到项目利益相关者,并帮助克服评估实施障碍。⑦Secret M,JordanA,Ford J.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s a social work strategy. Health & social work, 1999, 24(2):120.美国利用社会工作全面需求评估工具(SWAAT)分析住院病患的需求状况,以此改变住院计划和改善护理计划。⑧Boutin-Foster C, Euster S, Rolon Y, et al. Social Work Admission Assessment Tool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in need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work evaluation. Health & Social Work, 2005, 30(2):117-125.与行政手段扶贫不同的是,社会工作通过采用专业方法授权弱势群体,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正义。而在贫困评估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精神和科学方法有助于精确识别贫困人群及其减贫效果。

近期,国家高层也认识到了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与作用,认为其可以弥补当前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诸多难点问题。例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明确规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职责和领域,肯定了社会组织价值。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组织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参与精准扶贫中起着引领作用。同年6月,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便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充分支持和鼓励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程。总体而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国外成功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领域大有可为,但具体到在精准扶贫的第三方评估中有何可为则需进一步深入讨论。例如,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中可以发挥什么角色和功能?社会工作在哪些评估环节可以发挥作用?如何发挥好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均需深入回答。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难点、专业社会工作与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契合性,讨论社会工作介入扶贫第三方评估的途径和空间,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二、当前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中的难点

自2016年国家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成效办法》,确立了第三方评估在精准扶贫评估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求2016年至2020年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开展考核工作,对“四个方面”(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扶贫资金)进行考核。各级政府均确定了第三方参与精准扶贫评估的方法、程序等。全国各地经过几年探索,精准扶贫中的第三方评估共涌现了四种模式:高校专家评估模式、专业公司评估模式、社会代表评估模式、民众参与评估模式。①徐双敏:《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及其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1)。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高校专家评估模式。不可否认,较以往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自评式模式,第三方评估在政策落实、资金落地和政府绩效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监督作用②汪三贵、曾小溪、殷浩栋:《中国扶贫开发绩效第三方评估简论——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实践》,《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结合笔者近四年所参加的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贫困县退出评估、省级绩效评估等)的评估经历发现,现阶段精准扶贫的第三方评估模式也存在一系列亟需克服的难题。

(一)评估方法有简单化和机械化倾向,容易导致第三方评估唯指标论

精准扶贫的第三方评估往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具有周期短、任务重、问题化和指标化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评估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保密性要求,往往是“突击式”的评估。因此,在短时间内要实现评估成效只能坚持问题导向,以简单且便于操作的核心指标和关键流程为主,多是“直奔指标而去、为了问题而来”。例如入户调查时,基本是可复制式的定位、拍照、录音、做问卷,每户调研时间控制在几十分钟内。由于贫困往往与一定的收入指导线最相关,因此评估也将大量时间放在计算贫困户收支等指标上。这种做法有利于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容易导致评估唯指标论,将那些收入低于指导线的社会成员视为贫困人口,而忽视评估对象与其生活场景的关系。事实上,贫困具有整体性特点,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应结合评估对象所处的时空环境和主观状态作全面分析。

(二)评估人员使用模式的志愿化难以保证评估的专业性

第三方评估主要采用高校专家评估模式,这种做法在吸收高等院校专业学者力量参与扶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徐双敏2011年提出高校专家评估模式是理想的“第三方评估”模式之一。由于评估需要大量人力,加之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近两年才兴起,高校并未来得及建立制度化的评估团队。“老师+学生”的项目式组合就成为一种最优选择,老师主持课题、负责为项目把关和报告的撰写,并招募学生入户收集材料。评估员的志愿招募模式难以保证评估员质量。因为反贫困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每一个贫困户与脱贫户的情况都是独特和多元的,贫困的内涵和外延很难在短时期内被理解,要想完整把握某户的情况需要一定的知识库存与专业性。尽管通过培训志愿者可以基本掌握评估指标和工作流程,但是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对贫困知识和扶贫政策融会贯通。加上志愿者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当前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对农村的深入理解,这些都会给评估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降低了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例如,在评估过程中就出现过志愿者询问当地干部低保是什么的尴尬情况。

(三)评估过程存在主客关系的不平等,易导致对评估信息进行片段截取,引发结果失真

第三方评估的对象是贫困户,但无论从评估目的、评估过程还是评估结果来看,都带有强烈的“政府意图”和“官方色彩”。虽然第三方评估是由非政府组织和人员开展,但因其受政府委托的性质和借助政府力量开展工作的方式,极易给评估对象造成自上而下的“官方”印象和“政府”行为的错觉,从而降低评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评估中,评估过程以现场检查和问卷调查为主,观测指标和调查问题都是提前设计好且标准统一的,评估人员与评估对象不能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难以掌握客观真实的情况和主观实际感受。评估对象在接受问卷调查及访谈过程中,极有可能会产生“迎合”心理,在短时间内很难表达出真实意愿和想法。尤其在调查群众满意度时,由于畏惧和防御心理,不少地区的评估对象对帮扶责任人或者驻村干部评价接近于100%满意,但是问及原因时却无从回答。这是评估过程截取片段信息的体现。评估人员只记录这一最终结果,而忽略其他潜在的支撑材料。

(四)评估结果仅流于政府内部绩效考核,公众知晓与参与度不高

开展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政府绩效评估的依据,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贫困现状及扶贫措施的监测和评估,加快反贫困事业进程,提高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最终实现脱贫。现有评估模式以结果为导向,强调发现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对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进行绩效考核。这种做法无疑会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但是,精准扶贫的初衷是实现脱贫,提高弱势群体社会福利,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应当将结果用于如何实现脱贫,而不是钻于绩效,以发现问题为荣,造成评估结果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充分。加之评估结果往往不会对外公布,甚至评估机构内部人员也仅仅对自己参与的评估有所了解,对未参与评估的结果知之甚少,公众对评估信息的知晓程度更是微乎其微,社会参与度不高。

三、专业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一)在评估对象上,社会工作主要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与精准扶贫在评估对象上有较多重叠。

社会工作最早就起源于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贫困群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条件、缓解社会矛盾,西方国家进行过一些尝试,例如英国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及睦邻组织运动、西方社会安全制度的建立等。社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逐步完善,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帮助人、服务人的专业和职业。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社会工作主要关注老、幼、病、残、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面临的社会问题。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和理论研究,社会工作者对包括贫困人群在内的弱势群体的支持系统、行为动机、心理特征形成了相对系统、丰富的认识,对贫困人群的行为状况与环境关系更为熟悉,适宜开展相关工作,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在评估对象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二)社会工作坚持价值中立、保密等专业伦理,与精准扶贫评估所需的“客观”立场天然耦合。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要求通过对贫困区域、贫困对象进行调查,收集扶贫项目及政策落实情况资料,从而对扶贫成效进行考量。在此过程中,研究者的价值中立对于评估结果的客观反映、问题的发现及反馈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工作非常强调社会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客观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资料、说明问题,时刻保持一种科学的自觉。此外,保密原则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伦理准则,它强调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对于所获得的服务对象信息要严格保密。可以说,社会工作对价值中立和隐私等主题的强调,恰恰吻合了精准扶贫评估对客观性的要求。

(三)社会工作坚持平等、接纳与共情的主客关系,与精准扶贫评估所要求对贫困的整体把握原则一脉同源。

贫困在本质上是人和环境的不相协调造成的短缺。因此,贫困评估需要对人和环境整体把握。评估既是一个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有效的沟通是使评估者获得被评估者真实、客观信息的重要保证,而这也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平等,是双方在人格、地位以及关系上处于同等地位。之前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容易造成评估过程中主客沟通的单向性,呈现出被动式、格式化的访谈。在这方面,社会工作具有天然优势。在它坚持平等、接纳和共情,助长以平等、接纳和不批评的态度看待服务对象,承认每个服务对象的潜能,主张以不歧视态度看待弱势群体。

(四)社会工作坚持“人在情境中”视角,在评估指标上注重收集评估对象与生活场景的双面信息,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贫困农户的状态。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在分析问题时的重要视角。1917年芮奇蒙德在《社会诊断》一书中提出,应关注服务对象的问题和情境间的联系和影响。①RichmondMary E. Social Diagnosis. Social Diagnosis. 1917,P.25-37.20世纪50年代,托尔(C.Towle)在对汉密尔顿(C.Hamilton)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修正基础上,正式提出“人在情境中”概念。随着学者和实务人员不断对该思想的丰富,最终成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观点,并形成专门的人与环境方法(person-environment intervention)。“人在情境中”认为人和社会是一个整体,个人是环境中的一部分,要研究个体行为,必须将其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看待评估现象时,社会工作对贫困户及扶贫措施的评估始终坚持人和场景的统一,关注贫困户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社会帮扶力量的参与程度等多个指标的关系,为扶贫措施的切入及贫困退出提供指引和依据。这和精准扶贫所强调“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要素如出一辙。

(五)在结果运用上,社会工作兼顾反贫措施改进和贫困人群能力建设的协同性,有利于促进反贫困事业的可持续性。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恢复个人功能,提高社会福利,促进人类发展。相比于短期成效,社会工作更注重后续的反贫困措施的提升,重视长期成果和社会效益。注重贫困者知识水平、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状况的改善和提升。②李迎生、徐向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学海》,2016(4)。因此,在反贫困中,社会工作非常重视贫困者的能力建设,如注重帮助个人及家庭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关注贫困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为贫困者脱贫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①向德平、姚霞:《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教学与研究》,2009(6)。以上思路与方法决定了社会工作的评估不以扶贫的短期效益为目的,而着眼于更长期贫困改进。在评估中社会工作也会进行考量。这种评估思路既能有效规避了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误区②唐丽霞:《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要规避四大误区》,《改革》,2018(1)。,又能将评估与日常帮扶工作结合进来考量,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空间

社会工作在评估对象、专业伦理、主客关系、评估指标以及结果运用上都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基于政府的重视和国外经验,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评估的介入,可以从多维度进行。

(一)基于CIPP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评估框架设计

社会工作评估在注重对结果评估的同时,也强调过程的评估和未来的预测,通过评估了解和判断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服务开展过程的实施情况和服务存在问题与改进空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于1966年提出了CIPP评价模式③Stufflebeam D. Evaluation Models.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2001 (89):7-98.,最早被用于教育学绩效评估,而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借鉴这一模式,结合现有评估方式及社会工作的特点,社会工作可以从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四个环节介入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发挥其专业评估方法与技术的优势,既能评判结果,又能改进过程,还能预测趋势,有效提升评估的整体性、可信度和准确率。

图:基于CIPP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评估框架图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评估的具体空间

1. 背景评估介入

CIPP模式认为背景评估主要是了解服务对象的背景状况、界定其存在问题和需求以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所需的条件、资源和存在的困难。当前精准扶贫评估在帮扶人背景层面主要是评估“两不愁三保障”中的吃、穿、医疗、教育和住房需求的不满足程度,只关注贫困对象的个体生活场景。但是贫困作为一个多维概念,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只是贫困诱因之一,导致贫困现象的发生跟贫困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社会排斥和社会不适应也有很大的关系。此外,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导致弱势群体在经济、认同、空间和文化上的不适应。因此,仅仅从个人生活场景上对贫困群体现状进行评估难免过于单一。

对此,社会工作可以发挥对其对个体生存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场景双向关注特征,帮助精准扶贫的背景评估将重心聚焦于贫困者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全部语境,以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基于对“人在情境中”的强调,社会工作在背景评估上表现出更为全面、系统的优势。它在关注服务对象生活场景的同时,将重点更多投向于社会情景,从服务对象的个人语境、家庭语境和社区语境进行评估。为此,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介入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扩充。第一是个人语境层面,社会工作可以从个人知识框架、生存技能、关系建构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自我精神价值取向五个维度进行评估,通过尊重、肯定和接纳等技巧的运用引导服务对象主动反映个人现状;第二是家庭语境层面,社会工作对家庭现状的评估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的优势,分析贫困者家庭的特点与贫困的关联。正如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Zastrow)与卡伦·柯斯特一阿什曼(Karen K.kirst-Ashman)认为家庭是个人直接接触的群体①Charles H. Zastrow, Karen K. Kirst-Ashman.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6th Edition. Thomson Brooks/Cole,2004, p.412-418.,个体与家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维持家庭的完整性,是实现个人与社会良好互动,满足个人社会需求的重要纽带,社会工作主要从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婚姻状况和亲子关系出发,了解家庭结构、角色和责任分工以及家庭需求和获取资源的现状和潜力。第三是社区语境层面,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尤其在农村,社区是个体最大的资源库,社会工作可以从教育和医疗等硬件设施、居民社区参与度、社区互助三个领域评估社区资源以及服务对象社区归属感,由此进一步得出服务对象的自我角色定位和社会生活的参与度。

2. 输入评估介入

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认为输入评估是在背景评估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条件、资源和方案、计划的优劣进行甄别和评价,也就是对服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有效性判断。目前的精准扶贫评估工作对贫困户的具体帮助方案不太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帮扶政策性较强,贫困户所能享受的帮扶举措基本相同。从反贫困的干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社会成员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而社会工作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它的实务介入方案不仅会对方案中干预目标设定进行评估,同时也会对方案本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关注,这种思路使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有重要的介入空间。

第一,帮扶分析扶贫方案中干预目标设定的可及性和科学性。致贫原因的非单一性,直接决定帮扶措施的多样性,因此,绝大多数的帮扶方案涉及两个及以上目标追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实现多重性的目标也是一大难点。社会工作在此方面的评估,可以采用“最优”原则,通过评估方案是否优先解决帮扶对象最突出的问题,并随着帮扶对象需求的转变不断调整目标的重心与取向,从而对目标设定进行综合评估。

第二,帮扶分析方案自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估,其一是供需是否对路,所谓的合理性是评估帮扶方案是否符合帮扶对象需求,而具体的需求是根据其背景,也就是其所处社会情景之间的关联来的,例如一个贫困户家庭贫困,表现致贫原因是缺钱,但是其内在原因是家庭关系的破裂,无法完成好社会赋予家庭的角色定位,所以社会工作在介入输入评估中,不仅评估方案中是否有物质上的帮扶,更关注家庭关系系统的重建;其二所谓的有效性是方案是否可以实行,即理清跟现有的帮扶政策之间的关联。帮扶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既能对已有政策产生互补和加强作用,但是同时也可能存在风险。这就需要充分把握政策间的互动与补充,好的政策组合在降低政策间的互斥,增强帮扶政策间的协同发挥重大作用,关于方案制定的政策依据与其他帮扶政策间的关系,社会工作可以借鉴国外学者Sorell等人提出的范围、目标、运行、实施以及时间五个维度分析法。所谓的范围,也就是政策的受众群体;目标,即指每个政策工具的目标以及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运行,即政策对目标群体产生的影响;实施,即政策落实实施;时间,也就是各项政策从指定到落实再到反馈所需要的时间表。①嵇欣:《国外气候与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研究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

3. 过程评估介入

过程评估是对方案实施过程的持续动态监督、检查和反馈,其目的是了解方案是否按照原定计划实施,是否合理有效的运用了相关资源,方法措施是否得当,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等,能够帮助掌握整个服务过程的情况。目前精准扶贫在过程评估采取结果导向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对帮扶过程的评估主要以帮扶干部到访了几次,给了多少钱,送了多少东西等客观化的物质指标为依据,这种客观化评估指标设定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给评估员造成一种自我暗示,即所谓的帮扶过程评估只需要关注物质上的供给和满足,这也会导致帮扶过程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反馈。对此,社会工作可以发挥关注案主社会关系网络的专业特征,将脱贫评估由结果导向引向关系导向和结果导向并重,侧重帮扶关系和关系网络双重建构,提升评估的全面性。

所谓的关系导向是以服务对象关系网络及知识系统建构为内容的评估模式。具体到精准扶贫评估中主要包括:第一,帮扶工作者与贫困者之间建立合作共鸣的帮扶关系,尤其是在社会动员中一致性文化观念的培养和形成②袁小平、潘明东:《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动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来自江西省9个村的实地调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亦或是脱贫过程完全由帮扶人高高在上的主导,贫困者被动接受帮扶,帮扶关系呈现出主动与被动、命令与服从、主体与客体相互对立的二元关系,未能在帮扶人就帮扶关系层面重新建构知识系统;第二,帮扶工作者有没有帮助帮扶人建构关系网络,关系即资源,即使在帮扶中没有直接给予物质帮扶,但是重建了关系网络,也可以将此纳入帮扶过程的评估指标之中。例如当前在评估中,经常碰到的难点是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由于婆媳关系不和,让老人居住危房,这个时候物质性的结果导向是不行的,关系导向认为虽然帮扶工作人员没有为帮扶人建房子,但是重建了关系网络、修复了婆媳关系,并实现长期摆脱居住危房的贫困状况,这也可以纳入帮扶过程有效、帮扶过程合理之中。

4. 结果评估介入

关于结果评估,CIPP模式认为其实是对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是对整个过程最终形成实际效果、解决现实问题、需求满足状况的测量、判断与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结论性的评估。国家开展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评促改”,通过评估反馈扶贫措施的实际效果,以此促进扶贫措施的改进和完善,实现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目前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中对扶贫结果主张“水平式”的评估,主要考察贫困群体是否达到了符合绝对水平以上的标准,即“两不愁三保障”指标是否达标,对能力建设的关注陷入空心化尴尬,脱贫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受到各界质疑;另一方面,在结果运用上,当前第三方评估过于强调将评估结果作为评定退出贫困和政府工作人员扶贫绩效,在如何将评估结果与“因村因户施策”结合也是当前的短板。对此,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发挥对案主需求关注的特征,将结果评估与需求对应起来,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分析贫困农户的需求满足状况,提升评估的可信度。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在结果评估中,可以从两个角度对成效进行评估。

第一,运用需求框架对服务对象需求满足程度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认为人的需求不仅是多层次的,更是多维度的,不是简单的由生理式到社会式再到宗教式,需求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特质决定了不能在一个空间中体现和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需求可能同时存在,对基本生存的需求可以是生理式的,也可以是社会式的,比如国外学者对自主性的关注,有没有自主性也应该被纳入对需求的评估当中。例如当前精准扶贫中的一个难点,在农村中,有部分农户家里有钱,但是不满足现有政府建房补贴,不愿意重新修建房子,这种情况下考虑到该农户在住房建房需求满足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忽视其在安全住房上的无保障问题。自主性的纳入可以对扶贫结果的评估有个贡献,可以解决当前精准扶贫的一个难点,长远看来也可以降低福利依赖。

第二,社会工作可以坚持水平与能力评估并重评估思维,科学全面评估贫困农户的脱贫状况。目前精准扶贫的“两不愁三保障”硬性指标主要评估贫困对象是否符合绝对水平以上的标准,它实质上是关注贫困农户的脱贫水平到底处于何种层次。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充分发挥弱势群体能力关注的特点,在精准扶贫评估中帮助评估贫困户的能力。对此,社会工作可以采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即个体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新活动的组合,主要从五个维度对可行能力自由进行评估,一是政治自由,即享有基本的政治权利;二是经济条件,即个人运用经济资源的资格和机会;三是社会机会,即个体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四是透明性保证,即知情权。五是防护性保障,是人们享有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社会兜底性保护①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8-12页。。五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工具性自由越高,个体的可行能力范围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关系网络的建构和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对维持脱贫的可持续性也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

五、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具体建议

专业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具有全方位的介入空间,其能否有效介入并推动精准扶贫工评估工作的改进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转变思维,重视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中的价值

社会工作一直将贫困人群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在国外,社会工作以及背后的社会组织一直是反贫困的重要力量。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我国的社会工作也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介入路径,如“委托—代理型”扶贫路径、“协助—互助型”扶贫路径、“外展—介入型”扶贫路径①李迎生、徐向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学海》,2016(4)。。但是,对于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学界关注较多的是社会工作对“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等主题的帮助②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社会工作》,2016(3)。以及社会工作如何通过自身服务来参与扶贫③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社会工作》,2016(3)。,而相对忽略社会工作的评估功能对精准扶贫的贡献。而这需要从转变思维做起。具体而言,需要由服务介入思维转变为服务和评估并重思维,适应精准扶贫任务转向的需要,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评估功能在精准扶贫评估的贡献。一方面,不仅要看到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对扶贫的绩效检查作用,还应看到评估对精准扶贫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在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诸多服务项目中引入评估思维④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社会工作》,2016(5)。,做好项目的绩效评估。通过将评估与服务结合,以评估带动服务,以服务改善评估,可以增强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评估中的角色与功能。

(二)做好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和制度设计

虽然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一直很重视评估工作。在对贫困及其服务项目的绩效测量方面,社会工作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但具体到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估中,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指标(尤其是脱贫指标)的研究还不深。贫困农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到底该如何衡量?对贫困农民的吃、穿、医疗、教育、住房安全需要保障到何种程度才会让贫困户不愁?如何科学的测量帮扶力量对贫困农户的帮扶度?在具体的帮扶中如何界定国家、社会和家庭对贫困农户的帮助责任?如何真实的测量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满意度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社会工作运用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加以系统研究,进而能为精准扶贫评估的顶层设计所关注乃至采用。

(三)加强评估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进程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诸多不足,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人才和评估团队非常稀缺。社会工作队伍的自身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参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这一状况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更加明显。因此,社会工作要有效介入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有赖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提高社会工作评估人才建设。为此,在理论层面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理论水平,批判性地吸收借鉴国外社会工作评估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状况、政治文化、社会环境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使之能适应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理论需要。在实践层面,重点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从业者参与评估的机制建设,通过社会工作岗位招聘和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加入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

(四)搭建有效平台,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提供保障

社会工作能否介入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并有效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制度支持和队伍建设,更在于能否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为此要做好三大平台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平台建设。通过搭建宣传平台使包括基层党政干部在内的精准扶贫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接受并认同社会工作对扶贫评估的专业价值,营造关注评估、参与评估、推动评估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要做好学术平台建设。通过搭建稳定的高水平社会工作评估学术交流平台,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提供智力支持和团队支持。再次,要做好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促进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队伍中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结果共享,保障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有序流动和动态补充,确保专业评估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猜你喜欢

精准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评估依据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