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护理探讨
2019-01-03史静
史 静
(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中风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中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不仅会耽误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更有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威胁其生命安全。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给予脑中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科学、有效临床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其病情,增强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1]。在本研究中,笔者则以我院就诊的60例中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分析,旨在探究中医护理在中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分析对象为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样本抽选量为60例。按照临床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67.41±2.38岁;中风病程3~12年,平均5.12±0.49年。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3~82岁,平均67.94±2.57岁;中风病程2~12年,平均563±0.68年。经统计得出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案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情志调节:临床医护人员应当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及早建立起护患信任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心理与负面情绪,从而帮助其纾解心结。充分调动起患者的治疗积极性,鼓励其时刻以饱满的心态接受临床治疗、护理。
(2)循经按摩:通过按摩护理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感觉刺激,从而促进淋巴流、血液回流,增强患者肌力。值得注意的是,医护人员在按摩时应当配合循经点穴,按摩节奏应当有序、缓慢,按摩力度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耐受性。
(3)肢体锻炼:医护人员可定时为患者展开相应的肢体被动运动或主动运动,如指导患者每日做床上各关节伸、屈被动运动,而当患者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后,则可针对其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相应的腿部、足踩等主动运动,通过有效肢体康复锻炼进一步防止血栓形成。
(4)饮食调护:指导患者以清淡、低盐、低脂以及易消化的膳食纤维干粮丰富的食物为主,我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淤滞,医护人员可告知患者于日常生活中多摄入新鲜果蔬,其次,注意保持消化系统通畅、预防便秘,以降低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高使得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设置其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满意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满意度评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统计,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92.29±2.14分>80.46±2.44分),t=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中风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中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不仅会耽误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更有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威胁其生命安全。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情志调节、循经按摩、肢体锻炼以及饮食调护等中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给予患者情志调节,可有效帮助患者舒缓心情,使其能够以健康、积极疾病观接受治疗,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进一步提升患者对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通过循经按摩、肢体锻炼则可以加速脑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患者病灶周围组织重组,特别是给予患者踩关节被动运动与指导肢体主动运动,则可显著改善静脉血流峰速度,于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后,通过饮食调护,则能够降低饮食情况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患者消化系统负担缓减,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进一步康复。总之,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中医护理更具临床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中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