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护理理论下医护一体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的探讨
2019-01-03刘华英徐爱娟
陈 璐,刘华英,徐爱娟,王 用*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的心力衰竭患者2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4例,女7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组),各106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入院后予以饮食,运动和药物指导,一般性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医护一体化协同护理,内容如下:
(1)组建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小组;科室分为对心力衰竭患者组建2组医疗小组,每个医疗小组分配4名护理人员,包含一名责任组长,3名责任护士组成诊护小组。每个诊护小组至少包含一名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
(2)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小组对入院患者的初步评估:按照不同人群和背景、精神状态,家属情况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减少或消除其紧张焦虑感,积极引导和带领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制定合理的诊疗护理计划。
(3)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小组查房:每个医疗小组进行查房时必须有护理组长全程参与,每天早晚2次查房,护理小组对护理中存在困难和问题,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情况,以及在控制不到位的情况反馈给医疗组。
(4)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小组知识宣传:首先医护合作分别从心衰疾病的发病病因,诱因,病理生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护理要点,康复锻炼,饮水饮食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5)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小组技能培训:有小组一起合作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心率、脉搏,血压、体重、尿量的监测。同时掌握运动的量和原则,以不感到疲劳乏力为基础。
(6)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小组心理护理:诊护小组要“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从内心深处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心情,合理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和信念。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记录患者入院时及3个月后的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心率、血清肌酐,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清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LVEF,NT-proBNP等。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定、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F-36)、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低密度胆固醇,肌酐,入院心率,NT-proBNP、LVEF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在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在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各临床资料的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在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控制、NT-proBN、LVEF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血糖、低密度胆固醇、肌酐水平,收缩压,舒张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研究是在协同护理理论下医护一体模式的理论依据,采用医护一体化协同模式诊护干预,分析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已经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的观察。本研究中我们从医疗、护理、家属、患者四个方面,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团体协作,成立诊护小组的协同诊疗护理模式,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样本量较少,其次未能从长期随访观察患者生存率,住院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第三未能分析患者发生心功能改善以及生活质量自理能力改善的原因分析。故下一步笔者可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展更多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长期随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