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涂平生从瘀论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2019-01-03涂平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桃仁痛风性木瓜

涂平生

1.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1400 2.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区中医院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是指随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次数的增多和病程的演进,尿酸盐在关节内外和其他组织中的沉积逐步加重,受累关节逐渐增多,逐渐演变为慢性关节炎症的疾病[1]。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后期不仅造成局部骨质缺损、关节畸形,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甚至致残、致死[2-3]。

涂平生教授是中华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骨科学分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区中医院骨四区主任。涂教授从医30余载,从事骨关节病研究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病,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有其独特的经验。涂教授以气血辨证、经络学说为指导,认为瘀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最终病理趋势,形成了从瘀论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跟从涂教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从瘀论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脾失健运,气滞血瘀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痛风患者大多嗜食膏粱厚味,久之脾失健运,水液化生障碍导致津液不足,机体失润,气血化生不足。“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不畅,气滞而致血瘀。此时患者表现为关节处刺痛拒按,痛处不移,一过性肿胀,伴或不伴皮温高,气滞重于血瘀。

1.2 痰湿阻络,血瘀化热 脾运不及,聚湿生痰,生痰凝瘀,积生之痰湿壅滞于血脉;兼因外感邪气,痰湿入络,致气血呆滞,痰湿因之留恋,瘀而化热,热则痰湿愈加粘滞,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患处红肿热痛。此时患者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屈伸不利,或可见皮下痛风结节、麻木等证候。

1.3 肾虚血瘀,肉枯骨痿 《素问·痿论第四十四》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云:“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久病伤肾,肾阳不足,虚寒内生,失其温煦血脉,血液凝滞而成血瘀,血瘀可造成水谷精微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肉枯骨痿;肾阴不足,血脉涸涩,脉道失于濡养,无以载血,则血行涩滞而致血瘀;而且肾阴亏损,则水不济火,虚火煎熬,炼精灼液,亦致血液浓稠,流行迟缓而致血瘀,加重肉枯骨痿。此时患者表现为肤色黯淡,肌肉萎缩,多有皮下痛风结节,骨节肿痛,关节畸形,甚则皮肤溃破,渗溢脂膏。

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是痛风产生炎症反应的基础,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是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核心[4],这种变化与慢性血管性病变过程十分相似。Gancheva等[5]研究表明痛风结石与动脉硬化型血管病变的进展相关,痛风结石与血管硬度的增加有独立相关性,血管硬度增加影响了大血管壁的顺应性,因此痛风是增加心血管风险的指标。研究发现,痛风产生各种因子,可导致血管、关节病变[6],与中医理论血瘀的病理变化一致。国医大师朱良春首次将痛风称为“浊瘀痹”,认为湿浊瘀滞内阻是痛风的主要病因,痛风发展始终离不开“瘀”[7]。

综上所述,涂教授认为血瘀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是病机关键。瘀的形成可以是多种复合原因相互作用所致,瘀血一旦形成,停于体内而不散,不仅失去了正常的血液濡养作用,加重痛风性关节炎的发展,而且可以导致新的病变发生。

2 治则治法

《素问》有云:“……去宛陈莝……”又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故涂教授认为,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当“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即以活血化瘀通痹为法,并自拟化瘀通痹方,具体方药如下:桃仁 10g,田七 10g,红花 5g,赤芍 10g,枳壳 6g,木瓜12g,薏苡仁30g,甘草10g。方中桃仁、田七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去瘀生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意,共为君药。红花、赤芍、枳壳,一则活血,一则行气,活血则气行,气行则血畅,共为臣药。佐以木瓜、薏苡仁,木瓜性味酸温,善除湿舒筋、活络通经,可治“腰膝关节酸重疼痛”[8];重用薏苡仁除痹,薏苡仁为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之要药,《药性赋白话解》云:“薏苡仁理脚气而除风湿。”[9]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涂教授常用桃仁-红花、薏苡仁-木瓜两组药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辨证论治,方随证变。研究表明,桃仁可抗炎[10];红花有助于保持血管通畅[11];薏苡仁能够镇痛消炎、增强免疫力[12];木瓜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及异常通透性、消炎等功效[13]。

3 典型病案

3.1 医案一 患者李某,男性,55岁,2018年11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右踝关节红肿疼3年。每遇情感刺激或饮食不慎时即发,平素服用非布司他、秋水仙碱、碳酸氢钠等药,疼痛虽能减轻,但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右踝关节肿痛,服药无法缓解,行走困难,患处灼热刺痛,皮色黯红,伴口苦易怒,胸胁胀痛,纳食一般,睡眠差,大便常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而黄,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瘀点,脉细涩。专科查体:右踝关节瘀肿、压痛,局部皮温高。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52mm/h,C 反应蛋白 34.8mg·L-1,尿酸 520μmol·L-1,尿素氮、肌酐均正常,尿常规正常。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症,辨证:痰瘀互结、肝经湿热、经络不通。治法以活血化瘀、泻肝清热、通络止痛为主,方选自拟活血通痹方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桃仁 12g,田七 12g,红花 6g,赤芍 10g,枳壳 6g,木瓜9g,薏苡仁 30g,龙胆草 15g,柴胡 15g,山栀 15g,泽泻25g,甘草10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1月28日二诊。服药后患者右踝疼痛减轻,可正常行走,右踝关节皮温正常,皮色黯,口苦易怒及胸胁胀满明显好转,纳眠一般,二便调,舌脉同前。予自拟活血通痹方加减。处方:桃仁12g,田七10g,红花6g,赤芍 12g,枳壳 6g,木瓜 6g,薏苡仁 30g,甘草 6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2月5日三诊。患者可正常行走,右踝无疼痛,肤色仍稍黯,无口苦胸胁胀痛,睡眠可,二便调。效不更方,服法改为每日1次。

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服药后暂无痛风发作,患处肤色正常,复查血尿酸降至正常,后期嘱患者低嘌呤、清淡饮食,适当锻炼,保持情绪舒畅,生活起居宜规律,多饮水,避免受风寒,定期复诊。

按语:《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亦云:“营气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血为营,气为卫,气能生血,又能行血,故血之运行,听命于气。患者年过半百,3年前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受情志影响,气机不畅则气分受病,加之久病气虚,推动无力,瘀阻经脉,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故关节刺痛、口苦易怒、胸胁胀痛。该患者的病机符合涂教授所主张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特点。一诊时,患者右踝刺痛,皮色黯红,口苦易怒,大便粘,小便黄,故用桃仁、田七活血化瘀,红花、赤芍、枳壳行气活血、行气载血,辅以木瓜通络止痹,另加龙胆草、泽泻、柴胡等疏肝行气清热。二诊时,患者口苦、胸胁胀痛已减轻,二便正常,但患处肤色仍黯,故用自拟活血通痹汤。三诊时,症状基本好转,予守方巩固两周,随访时病症已痊愈。涂教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活血通络贯始终。

3.2 医案二 患者陈某,男,42岁,2018年12月6日初诊。主诉: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1天。患者诉1年前因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外院查血尿酸538.2μmol·L-1,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1 天前饮啤酒后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刺痛拒按,自行口服秋水仙碱后未见缓解。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症,辨证:痰湿阻络、血瘀化热,治法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为主。处方:桃仁12g,田七12g,红花6g,赤芍10g,木瓜 9g,薏苡仁 30g,生地黄 15g,忍冬藤 10g,山慈菇12g,土茯苓20g,泽泻18g。共7剂,水煎服,日1剂。1周后复诊,已无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症状。

按语:患者因饮酒后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酒为湿热之品,湿热下注于关节处,瘀阻经络,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证属痰湿阻络、血瘀化热,治疗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为主。故以桃仁、田七、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木瓜、薏苡仁舒筋通络,辅以生地黄清热凉血,忍冬藤清热通络,山慈菇消肿散结,土茯苓除湿、通利关节,泽泻清湿热,以上述大队清湿热、通络、利关节之品达到湿热去、经脉通之效。

4 结语

涂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最终发展趋势为血瘀。由于血瘀具有病理产物和病理因素的双重特性,其本身的形成可与气滞、痰湿、湿热、肾虚等密切相关,反之血瘀亦导致气滞、痰湿、湿热、肾虚等,故临床上从瘀论治痛风性关节炎时应注意辨证,运用活血化瘀通痹的药物时,可适当加减行气、化痰、除湿、清热、补肾等药物,具体应方随法变、药因证异,从而才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瘀论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桃仁痛风性木瓜
桃仁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桃仁和酒
同叫“木瓜”,功效不同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不同产地桃仁和山桃仁的微性状鉴别
木瓜老奶奶的云
木瓜老奶奶的云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植物帮之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