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2019-01-03包金喜
包金喜
(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北方医院)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相对于成人患儿护理工作而言,儿科护理工作难度相对较大,这是不仅由于儿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较快、反复性强的临床特征,更由于“爱子情切”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1]。在本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笔者特选择我院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分析,具体探析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患儿3 00例作为本研究分析对象,按照其入院时间顺序的不同,将上述患儿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1~12岁,平均(6.55±1.06)岁;病程4~20天,平均(10.58±1.36)天。观察组男80例,女70例;年龄1~11岁,平均(6.79±1.25)岁;病程5~22天,平均(11.23±1.17)天。将上述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300例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即包括对症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等措施,观察组则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文所示:
(1)病区环境改善:为了帮助患儿入院就医时能够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改变病区布局、张贴动漫卡片、摆放玩具等形式为患儿营造出一个积极、愉悦的就医氛围,从而有效消除其对于就医的排斥与抵触心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接受、配合治疗工作。
(2)落实责任制护理:将科室护理工作进行细分,并充分结合儿科就诊特点将护理人员分成多个小组,不同小组均由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以及不同工作能力护理人员的组成,每个小组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患者,责任护士名单也可张贴于较为明显的区域,以便于患儿及患儿家属一遇到问题就能够寻求到专业的帮助。
(3)全程优质护理干预:自患儿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当为其提供系统化、全程化的护理服务,沟通交谈时需保持专业、亲切的态度,以便于尽快建立起护患信任关系。此后,针对患儿具体疾病情况,护理人员也可以指导患儿家属掌握正确的日常护理干预方法,叮嘱其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患儿出院时,则也需要增强健康宣教,指导其及时进行病情反馈、返院复诊。
1.3 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与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设置其评价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其护理质量或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6.34±0.5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38±0.46分,t=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7.76±0.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79±1.32分,t=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责任制整体护理是一种能够更好提升医疗护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工作模式,将护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身上,并在患儿入院治疗、离院休养的整体过程中予以其优质护理,不仅能够进一步为患儿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于降低医患纠纷、提升患者对于医疗工作满意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在本研究中,笔者以300例儿科患者为例,分别行常规护理与责任制护理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常规护理相比,责任制整体护理更具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责任制整体护理用于儿科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家属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