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9-01-03贾飞,陶金
贾 飞,陶 金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麻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骨科手术过程中选取合适的麻醉方式有助于维持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融合了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持续给药的特点 以及腰麻阻滞效果良好的特点,成为常用的麻醉方案。本次研究对老年骨科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2月本院拟行腰硬联合麻醉的老年骨科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5~83岁、平均(76.7±3.6)岁,损伤类型:膝关节损伤12例、髋关节损伤12例、骨折16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65岁及以上;具备手术指征;患者依从性良好,无意识障碍,知情入组。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任一项;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交流障碍;酒精依赖史、精神障碍;手术禁忌;严重感染;拒绝参与研究。
1.2 方法
40例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取L3-L4或L2-L3的间隙位置垂直进针,硬膜外针刺入硬膜外腔后,取25G鼻尖式腰麻针,经硬膜外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流出后注入盐酸布比卡因(7.5~15.0 mg),拔出腰麻针[1]。以头端方向为准,将硬膜外导管置入,控制其深度为3 cm,结合手术时间,0.8%罗哌卡因经硬膜外导管注入,术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于术后6 h、12 h、24 h评价患者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得分范围为0~30分,得分为27~30分时认定患者无术后认知障碍;得分在27分以下时,认定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2 结 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为(1.6±0.3)min,药物完全阻滞时间为(6.4±0.6)min。4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后恶心,经相应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50%。术后6 h、12 h、24 h患者的MMSE评分分别为(26.2±0.6)分、(26.6±0.5)分、(29.2±0.5)分。
3 讨 论
骨科手术为有创性治疗方法,切开范围较广,对老年群体而言,由于机能退化的缘故而缺乏对手术的耐受性,麻醉方式选择不当将容易导致患者的麻醉效果不理想、生命体征波动,对手术正常进行造成不良影响,术后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时,必须结合老年患者的特殊情况,选取合适的麻醉方式。手术创伤会导致患者的应激反应被激活、生命体征出现波动,因此需要给予合适的麻醉方案以缓解患者的应急反应并确保其生命体征保持稳定[2]。
椎管内麻醉是骨科手术的常用方式,椎管内麻醉又可以分为蛛网膜下隙麻醉以及硬膜外阻滞麻醉,通过这种麻醉方式将局麻药物注入椎管内间隙进而发挥局部麻醉的作用,有效避免了静脉麻醉给药以及全麻气管插管,对老年患者造成的影响更小,因此椎管内麻醉的方法是老年群体的良好麻醉方式。
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过程中,局麻药物进入硬膜外间隙后沿神经根走行进入椎间孔发挥阻滞神经的作用,其具有延迟麻醉时间、持续给药的优势。但硬膜外阻滞麻醉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大用量的局麻药物而有可能对患者造成加大危害。蛛网膜下腔麻醉又名腰部麻醉,将局麻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进而麻醉对应阶段的脊神经前后根,具有麻醉平面易控制、局麻药物用量少、麻醉效果良好的优势。将两种麻醉方式相联合进行麻醉,经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术中进行持续给药,经蛛网膜下腔给药确保麻醉效果,腰硬联合麻醉方案的阻滞效果更为显著,药物起效速度更快,麻醉时间得以延长。
本次回顾性分析发现,老年骨科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均较为理想,术后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较低,患者并未出现神经损伤、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具有较高安全性;术后6 h、12 h以及24 h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的得到显著恢复,至24h后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以及基本恢复正常,提示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术后患者可早期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老年骨科患者拟行手术治疗时,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起效速度快,麻醉效果良好,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速度快,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