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9-01-03杨艳
杨 艳
(乌海市海南区人民医院内三科,内蒙古 乌海 016030)
慢阻肺属于常见肺部疾病,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此病发病率较高,可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不良影响。慢阻肺治疗不及时,将会诱发肺心病[1]、呼吸衰竭等病症,进而危及生命安全。汇报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38例患者均确诊为慢阻肺,均分成两组,参照组男女之比为10:9,年龄57~73岁,平均(62.85±6.17)岁;病程2~11年,平均(5.23±2.78)年。实验组年龄男女之比为12:6,年龄58~72岁,平均(62.90±6.24)岁;病程2~10年,平均(5.41±2.95)年。
1.2 方法
两组均遵医行常规解痉祛痰、平喘止咳、抗炎、抗感染以及持续低流量吸氧等对症治疗。
参照组施以常规护理:①心理护理:因病情反复,患者易产生诸多不良情绪,若不及时予以疏导,将有可能导致患者抑郁或焦虑。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密切交流,帮助患者疏泄负面情绪,进而保持乐观的心态。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害性、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治疗及护理配合度得以提高。③饮食指导:了解患者的饮食喜好,结合其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满足患者机体营养所需的同时,增强其体质。④基础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训练,使患者的耐力与呼吸肌肌力得到提高,以改善呼吸肌活动能力与呼吸功能。
实验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运动方法:(1)病情较轻者:①腹式呼吸: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或站位,双手放于胸前,自然吸气一次,并默数1、2,再由鼻子吸气,使腹部隆起,告知患者吸气至无法由自然状态开始呼气;②缩唇式呼吸:引导患者缩唇,口型为吸气时屏气一至三秒,再用口缓慢呼气,一般为吹口哨状,将气体缓慢呼出,同时收缩腹部,用手向下轻轻挤压,促进呼吸的同时通过腹肌收缩尽量排出气体,通常每分钟默数1~4,可持续做6~8个循环,2次/d,早晚进行。(2)重症患者:①空中踏车:嘱患者保持平卧位,其后屈膝,将下肢抬高,上半身不动,双小腿于空中交替行空踩自行车动作,至脚踩不到即可。②拱桥运动: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屈曲膝关节,双足底平踏于床上,用力抬高臀部,离床面10~15 cm,并重复上述动作;③拉伸起坐:引导患者双手将床边拉住,上肢将上半身拉起后坐直,维持5 s,其后躺平持续开展上述动作;④上下肢卧位训练:上肢开展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头活动和负重活动;下肢肌力0级者使用意念活动下肢拇指头;Ⅰ级者使用拇指头和脚底踩踏软垫;Ⅱ级者下肢水平移动或屈膝;Ⅲ~Ⅳ级者开展下肢伸直抬高运动;Ⅵ级者开展卧位空中踩车运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护理前后的肺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1.0统计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前,参照组FEV1为(1.32±0.11)L,FEV1/FVC为(43.20±3.56)%;实验组为(1.34±0.11)L、(4 3.2 5±3.5 1)L。护理后,参照组上述指标为(1.49±0.21)L、(54.32±4.19)%;实验组依次为(1.98±0.44)L、(68.89±5.23)%。两组护理后的肺功能指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阻肺具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并发症多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可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康复护理是一组针对性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康复,能预防疾病急性发作[2],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与参照组对比均有明显的改善,表明康复护理优于常规护理,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各种康复运动,使患者循序渐进地增强体质[3],改善呼吸活动,阻止肺部病变,最终逐渐恢复自身的身体机能。
总之,对慢阻肺患者施以康复护理作用确切,其对提高肺功能有积极作用,建议加大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