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2019-01-02牛家儒张晓明

社会科学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消费文化

牛家儒,张晓明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10;2.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①定义参照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该分类办法明确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另一方面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近些年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对经济贡献作用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近些年,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相关部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政策导向,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占GDP比重达到4.07%,相比2012年增长了70.4%,年均增速17.6%(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见图1)。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整体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等特点,能够助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图1 2012-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图2 2004-201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北京市为例,在全国文化中心①2014年,习近平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应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发展战略指引下,“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2.76%,远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7.5%),也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8.1%)。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3%,比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见图2),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了20.3%,稳居第二支柱产业地位。201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到6902.7亿元,同比增长8.6%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信息网。,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

(二)文化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强融合型等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进程加快,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已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2014年,为适应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和八项政策措施,同年,文化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相关举措。以文化科技融合为例,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绝对额达到7990亿元,同比增长34.6%③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1/t20180131_1579206.html.。同时,为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今年5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出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定管理办法(试行)》,旨在规范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工作。

(三)文化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086元,同比增长8.9%,占全部支出的11.4%(见图3、4)④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图3 2015-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情况

图4 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情况

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策划推出“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品牌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五届活动,其中,前四届消费人次从2654.3万增加到7776.2万,增长了293%,年均增长43.1%;消费规模从52.3亿元增至160.8亿元,增长了307.5%,年均增长45.4%(见图5),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2016年和2017年分别推出1000万元和5000万元的电子消费券额度,已累计核销用券4057.1万元,惠及消费者28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文化消费达到2.67亿元①根据北京市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北京市统计信息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信息平台等相关统计数据整理。。

图5 北京四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消费人次、消费金额情况

表1 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分地区措施及试点城市

2013年,文化部开展了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和措施的调研,2014年正式提出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该试点项目。从东、中、西部选择典型地区,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促进文化消费政策试点(见表1),目的是为了探索建立扩大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研究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

(四)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一是文化骨干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2017年,我国共有骨干文化企业5.5万家,比2012年增长50.1%,年均增长10.7%,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同比增长10.8%(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1/t20180131_1579206.html.。二是促进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通过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打造了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三是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与管理。早在2007年,原文化部就启动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命名工作,2017年底,文化部出台《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的通知》,“21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10个园区获得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该通知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评选命名机制,由以往的直接命名改为创建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引领示范效应。

(五)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文化产业走出去力度加大

随着对外文化贸易环境不断优化,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在该目录的指导下,评选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并给予其政策支持,至今已公布了11期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促进了我国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统计,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29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4%③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http://data.mofcom.gov.cn/article/zxtj/201802/39776.html.。另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增长迅速,根据原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49亿美元,占到全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6.8%④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whcys/201708/t20170803_760381.htm.。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新形势

(一)文化产业发展从强调“产业发展”已转变为强调“社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观即文化产业认识论,就是用什么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产业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和文化产业认识论,这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政策问题。中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这对基本问题形成的。”总体来看,文化产业观分为小文化产业观、中文化产业观与大文化产业观,分别强调“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见表2)。

表2 文化产业发展观主要观点

因此,新时代作为文化建设重要方面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当起社会建构、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赋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

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呈现出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局面。

图6 2011-2017年我国电影票房、观影人次情况

图7 2013-2018年我国春节档电影总票房及增速情况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有“量”的需要,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需要文化产品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更高的覆盖率,尤其在批量化生产和大规模传播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电影产业为例,近些年,我国电影市场日益繁荣,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7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599.11亿元,过去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78%;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达到16.2 亿,同比增长 18.1%(见图 6)。2018 年春节期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 56.76 亿元,同比增长 71%(见图 7)。期间,更是出现了《战狼2》《红海行动》等口碑和票房都较成功的中国军事题材类电影。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文化产品能融入更高的智慧和创意,体现原创性以及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以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5年以来,“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一批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的宣传星火燎原,铺天盖地,备受社会公众追捧。2016年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依托馆藏资源、形象品牌、陈列展览、主题活动和人才队伍等要素,积极稳妥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与合理利用”。2018年2月1日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明在中国版权协会远集坊作讲座时表示,截至2016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9170种,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近10亿元。这说明故宫博物院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意研发为支撑,走出了一条真正“致敬传统创意生活”的正确道路,也说明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三)创新和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保持更强生命力的主要路径

现阶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深度融合,也使得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积极涌现,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在完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6.4%①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 年)》。http://www.cac.gov.cn/2018-05/09/c_1122794507.htm.。2016年国务院出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将数字创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一起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随后“数字经济”在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数字创意产业三大重点方向(数字文化创意②数字文化创意涵盖了五个重点子方向,分别为技术装备、软件、内容制作、新型媒体服务、内容应用服务。、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应用服务)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这是继2016年12月数字创意产业首次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后,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持政策。2017年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7〕8号),首次明确了数字文化产业③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1.htm.的发展内涵与核心内容,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文化落地,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题中之意,也是践行发展新理念的适时之举。

因此,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网络直播、虚拟旅游、移动听书等数字文化消费形态尽显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特征。

(四)文化产业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质上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语境下,对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一重要命题的深刻思考与积极应对。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实现,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实现方式,文化产业“走出去”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使得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深层动力,又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就能引领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具有承担着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精髓、提高对外文化传播效果、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一,“走出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下,各国文化产业势必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是资本流动与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各国通过文化产业谋求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求。2016年底,文化部出台《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及对外文化贸易渐成规模,面向“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贸易渠道持续拓展,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其二,文化产业“走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衡量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从精神层面去探索价值观、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对他国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从物质层面探求本国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对他国的辐射力。文化产业具有传播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显著优势。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形态,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的主要形式。

其三,我国具有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文化资源和技术创新优势。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和创意素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要植根于此汲取营养、灵感和智慧,建立中国故事素材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文化产业的创意、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来看,中国在信息技术、数字传媒和网络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产业化运作能力和文化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因此,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进行内容开发时,要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统一,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加强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形态与优质文化资源的融合渗透,把“有意义”的故事变成“有意思”的产品。以中国故事传达全球共识,打造既有中国风格又有世界视野的国际化文化产品。这样,中国文化产业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文化折扣”,用中国品牌的力量提升中国故事的魅力,拓展中国故事的格局①引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石少伟《文化产业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4日第1410期。。

三、新时代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提升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应聚焦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技术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根据地方不同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和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和文化业态。根据传统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推动演艺娱乐、艺术品交易、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文化创意+”深入推进,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意水平和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

(二)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

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一是完善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市场,注重加强内容建设,推动专业化、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众创空间建设,鼓励中小微文化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和支持面向大众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完善网络文化产业内容建设,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等体现主旋律题材的网络文化产品。

二是完善文化要素市场,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结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化工程、国家文化荣誉制度等国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完善文化产业高素质、创意型、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层面及地方政府应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培养体系,适应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依托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制度,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文化中介组织或协会的行业自律、行业监管作用,探索建立文化产业领域“政府管协会、协会管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文化产业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产业领域信用评级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及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分类分级管理。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居民文化消费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已有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质量品质发展阶段,居民文化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日益增强。因此,新时代应注重营造质量品质的文化氛围,引导和进一步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一是加快培育和建设国家消费中心,积极扩大和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依据我国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依托国际消费中心,积极扩大和引领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积极扩大中高端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鼓励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多渠道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进口,丰富国内文化消费市场供给和促进国内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加快文化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另一方面,要为居民文化消费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通过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活动,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是有序、科学、规范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增强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根据首批第一次、第二次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实际情况,尽快遴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试点城市,总结其可复制推广和行之有效、可持续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夯实文化消费基础,引导和培育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加速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四)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结合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实际需要,加快文化产业政策的立、改、废工作,有效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鼓励、扶持、激励和规范作用。

一是加强财税政策支持。结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财政保障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结合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在购买服务、项目补助、定向资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以奖代补等方面出台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办法。

二是加快落实文化税收政策。进一步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已出台的相关具体政策(见表3)。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鼓励和支持地方针对文化产业具体行业或领域出台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如北京市《关于推动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6月),明确指出“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试点单位可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及以上奖励开发工作人员”。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并进行动态调整。如上海市《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150%加计扣除政策,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按175%加计扣除”。

表3 我国文化产业领域部分税收支持政策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用地保障。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限保证重要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需求,落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工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用地需求。积极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政策和规划要求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消费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新消费ABC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