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佛一与普洱茶

2019-01-02颜野

云南档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茶庄普洱普洱茶

■颜野

李佛一先生

普洱茶在云南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云南的普洱茶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热卖,2007年普洱茶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可见普洱茶在全国的火热程度。

公认的最早普洱茶文字记载是唐朝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樊绰撰写的《蛮书》,他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历史上,茶大多是以产地命名的,普洱茶也不例外。尽管普洱茶的产地在今天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都广泛种植,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府又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

普洱茶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规定每年云南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云南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特派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清朝廷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宝黛之辈品普洱茶,诗云:“普洱名茶喷鼻香,饮茶谁识乎茶忆?若怜南国采茶女,忍渴登山与共尝。”一杯香茶,惹动万里情思,是曹公为茶乡知音矣。《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④……

到了民国时期,普洱茶从一种宫廷品饮文化蔓延到了文士和官员阶层,延续至百姓家,但由于政府的横征暴敛,或者由于外敌的入侵,或者由于少数民族的揭竿而起,普洱茶业时兴时衰,命运多蹇,身世坎坷。这个时期,云南涌现出一批心系普洱茶的士绅,他们通过不断改良普洱茶品质,研究普洱茶制作工艺,建造现代厂房提高普洱茶产量,开辟普洱茶销售市场,拓宽销售路线,不断复兴普洱茶。如:著名人物李佛一先生。

李佛一,普洱茶雄起的缔造者,是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企业家、政客、教育家、民族文化的传播者!1901年出生于云南普洱县(今宁洱县)。李先生少年时命运多舛,9岁时父亲病故,11岁时母亲去世。在普洱读中学时,父亲的同僚为他谋了个电报生的位子,他半工半读,于1918年6月在普洱中学毕业。1921年,李佛一先生与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西双版纳地区的旧称)局长柯树勋之长女柯祥凤结婚。由于与傣人接触较多,入乡随俗,也学会了傣语,并且为了潜心研究傣学,婚后两年,李先生辞去思茅电报局工作,到岳父柯公的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先后任科员,科长一年。1925年1月任昆明富滇银行车里分行经理直到1927年6月卸职。之后,李先生举家定居佛海县(今勐海县)先后在五福县(今勐海县勐遮)政府任秘书、教育局长,佛海县教育局长、省立佛海简易师范校长等职至1943年。期间,他南下东南亚考察,译著了《泐史》(傣族史),编著了《车里》《车里宣慰世系考订稿》(傣王宫廷史)《暹程记略》《滇边失地孟艮土司之考察》等。

出生于茶乡的李佛一,尤为关注佛海地区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情况,他自己还经营茶业,亲自实践茶叶的生产与销售,而且成就斐然,并有《西藏与车里之茶叶贸易》《佛海茶叶概况》等著作。《佛海茶叶概况》是他个人经验之作,文中详述佛海县茶叶的具体产区及产量,茶叶不同的品质,茶叶的制法及包装方法,茶叶贸易中的运输、运费、价格、出口数量及税捐负担等情况。这些著述是了解云南普洱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而笔者手中的这份《李佛一普洱茶制作手稿》就显得格外珍贵。

一、李佛一与普洱茶制作手稿

《李佛一普洱茶制作手稿》主要分普洱茶的产地,普洱茶制作工艺,普洱茶制作禁忌三个部分。李佛一为什么对普洱茶情有独钟?源于他长期生活的地方——佛海。其次他的一生都致力于茶的研究,制作,销售,可以说从茶的生长、研制到销售的每一个过程,都事事躬亲,因此,从他的手稿中,有很多关于普洱茶的真知灼见,流传到今天都能为世人提供很多参考。

(一)关于普洱茶产地的见解

在一般人眼中,普洱茶一定出产于普洱,而先生并非如此认为,他认为普洱茶,不生长在普洱,普洱只是茶叶运销的集散地,它好比中药里边的黄芪,黄芪最名贵的称北口芪,是指河北省张家口的黄芪,殊不知北口芪并不生长在张家口,张家口不过是全国药商购买名贵黄芪的集散地。实际名贵的黄芪是出产于外蒙古的乌兰巴托,称为库伦芪,库伦即现今的乌兰巴托的旧名,所以北口芪又称库伦芪,这一情况恰与普洱茶一样。①佛一先生还说,所有的普洱茶都是由佛海运来的,佛海虽然出产了名贵的普洱茶,其实,佛海产茶的区域狭小,并非全县都产茶。那为什么普洱茶只产于佛海呢?勐海坝子地势非常复杂,到处冈峦起伏,层崖叠嶂,幽谷陂塘,峰迥路转较为多样,平均海拔达1300米,和昆明相近,所以冬暖夏凉,属于亚热带气候。又因佛海临近澜沧江边,每天早10点钟前后雾气才慢慢消散,这对茶树的生长极为有利。白天云蒸雾蔚,雾气凝重,促使茶叶生长,花苞怒放。使其茶树的繁殖得天独厚,非无由矣。

佛一先生认为普洱茶不仅产于佛海,连世界茶王大都发现于佛海。他说西双版纳佛海县茶山遍布全境,这里不仅采摘量大,还以茶树王闻名于世。古树茶王在南糯山,树高4.59米,直径1.38米,树幅达10.9米,树龄800余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树。茶农们说生活在南糯山的哈尼族,前溯五十五代,哈尼的祖先就在此地开山种茶了,若每20年为一代计,则哈尼族栽培茶叶的历史已过千年以上,彼时正值唐代南诏时期,故《蛮书》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节度所辖即现今景谷至西双版纳一代,南糯山当自在其区域。

茶树王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茶坛,迄今为止,先后已有几十个国家的行家专程前来考察,日本茶道界特派专家来访,见此古木东洋人纷纷顶礼膜拜,谓之曰神。嗣后,在勐海巴达山区贺松小黑山的老林中又发现大片野生古茶林,最高一株高32.12米,径长1米,是世界茶树之伟岸者,世界茶坛为之一震,只惜后来树干折断,现仅存15米左右。再后,在巴达山又发现一株更为高大的野生茶树,树高34米,主径1.21米,树龄高达1700年,闻此,举世瞠目。②至今为止再也没有发现超过此树的其他茶树了。茶树王的连续发现,是哈尼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之骄傲。

南糯,巴达诸山历为哈尼族居住区域、其饮茶文化古已有之,因无本民族文字记载,其迹难考,但汉文献中屡有记载。除《蛮书》记载外,明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云:“茶山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中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再说普洱茶之产地时,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是这样载其产地:“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采,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瑞,六曰慢撒,周八百里。”此六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由此,可以证明普洱茶果真产于佛海,是古之即有之事。当然今天确认普洱茶的产地是以海拔的高度来划分,这无疑将普洱茶的产地大大地扩大了,它包括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保山等地。

(二)关于普洱茶制作工艺

李佛一在手稿中详细记述了当时普洱茶制茶的工艺、流程和制作禁忌,为后人研究普洱茶,改进加工方法奠定了基础。文中记述:佛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分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篮需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俗称饭笋竹)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然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通称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

李佛一还创新了紧茶的制作工艺,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介绍当年的紧茶工艺的:“‘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一般将各色质量,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表理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李先生的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

李先生还专门记录了普洱茶制作禁忌:鲜茶叶採集后,不宜久搁,立即蒸制,如鲜茶叶为早晨所採,叶面有露珠附着或雨后所採叶面附有水珠,应稍微摊开待叶面水分蒸发后再行蒸干,蒸青用具普通,用较大之蒸笼置于清水锅上,待锅内水沸腾之后,将已满摊鲜叶之蒸筛投入蒸笼中,将笼盖盖上,注意笼盖必须密和,否则,蒸汽密度小,蒸汽随之降低,蒸发时间延长使茶叶变黄。约蒸三四十秒钟后,将蒸盖打开,用长竹筷一双翻拌一次,如翻拌时手势要快,同时须注意到每叶都能翻转一次。如翻拌手势慢,笼盖久开,水蒸汽溢出过多,温度骤降,叶必黄,如翻拌不均,杀青程度不匀,在以后揉捻叶片时容易红变,为此,这二点要注意。茶叶蒸后要凉干,可用木炭火焙干人工揉搓约半小时左右,此时叶条紧立如针,再用力转搓揉,目的使叶面呈灰绿色,有光泽,叶形紧直如前整齐,然后再收叶焙干至水分干至九十以上为止。焙干后剔去叶形不整齐者,折断者后即可装罐出售。从手稿中可以看出李先生对普洱茶的制作都是亲力亲为,细致到每一片茶叶,讲究每一个细节。

(四)手稿中的书法艺术

从手稿的书法中也能看到先生的书法造诣之深厚,字里行间透着“爨氏”两碑的精髓,但又透露出自己的创意,学古人,不泥古人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应了唐太宗对书法的评价:“作书惟在求骨力,而形势自生”,放到今天也不失为书法大师之实。

二、李佛一与佛海茶业

(一)李佛一建立复兴茶厂打通普洱茶出口渠道

自李佛一先生安家佛海后,夫人柯祥凤看到佛海茶庄生意不错,提出想办一个茶庄,李佛一先生自知妻子有苦干实干精神,加之研究傣学,也需有经济作基础,自然认同。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佛一申请了百余亩茶山,1930年,李氏“复兴茶庄”就办起来了。由于他有文化知识,又善于学习茶叶栽培生产制作,销售等工作。因此,在推广佛海茶叶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与石屏人张棠阶的“恒春茶庄”,茶叶巨商玉溪人周文卿的“可以兴茶庄”,大理茂恒的“叶记茶庄”并称四大茶庄,远近驰名,蜚声海外。

李氏“复兴茶庄”有茶灶二盘,年产制茶2500担,1930年时佛海的茶庄已有七八家,这是经济复兴的吉兆,虽然当年的茶庄生产皆属于工业作坊式生产,但积少成多生产量就逐年增多了,面临的问题是销售市场,仅依靠过去把茶叶运到普洱转运他地,交通险阻,成本太大。李先生认为佛海茶叶虽好,但只靠本省营销,产销量是无法扩大的,只有瞄准海外,才有可能扩大影响,增产增收。要走出国门,必须完全打通从打洛到缅甸这条茶路。为打通茶路,他将各家的马帮全副武装起来,人人都带上枪支用于自保。为防护,又组织一支护路队伍前后照应,凡遇有剪径的盗匪,先由护路队前去交涉,愿从商者即予收编入队。不用多长时间便打通了盗匪多如牛毛的茶路,使各家的茶驮都安全运抵仰光。1927年到1945年,李先生曾多次南行东南亚,历尽艰辛,到缅甸仰光、泰国曼谷、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加尔各答、香港,再绕道越南西贡至河口转回昆明。由于多次转运香港,李先生将“复兴茶庄”的总经理部设在香港,再转运欧美。李佛一先生每次南行东南亚各国,都要向海外华侨宣传西双版纳,邀请华侨们到西双版纳开垦,种植茶叶、橡胶等各种经济作物。1931年初南行至缅甸仰光时,他还向华侨们发表了以《到滇边开发去》为题的演讲,讲稿发表在1931年2月23日的《仰光日报》上。这是最早对外宣传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概况的一次演讲。

(二)联合小茶厂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扩大销售

1932年,李先生主张,倡议各小茶庄联合起来,他的主张得到响应,经商议后成立了“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佛一被推选为主任。加入者有李先生自己的“复兴茶庄”以及其他近十家茶庄,到1938年,加入联合贸易公司的紧茶数量有2万多驮,销量也不断扩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李先生由印度回到佛海不久,奉军委员之命,因抗战物质需要茶叶,又到暹罗(泰国)、高棉(柬埔寨)、西贡、河内等地考察一个月返滇复命,他建议国家经济部派专家到佛海设厂制茶,以作易物之资,他愿放弃联合贸易公司掌握之茶权,由中茶公司调处,并撰写《佛海茶业概况》一文,刊载在1939年昆明出版的《教育与科学》杂志第五期上,这一年,他的建议被经济部采纳。1939年4月,范和钧带着清华大学毕业的张石城来到佛海并住在李拂一家,每天,他们共同调查茶业情况和边区经济、政治、文化情况,招收学生,筹措生产资金,共同展望未来。此时,李佛一历年所积累的气象报告和对西双版纳、印、缅等地的考察笔记对范和钧帮助极大。同时,李佛一利用在当地的人脉把当地几大茶庄的子弟和自己的学生,介绍到筹备中的茶厂当职员,他们相当肯干,是茶厂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时的重要力量。1940年,“中茶公司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

三、李佛一晚年成就

李佛一手稿

后因日本海空军侵占香港,占领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后,各家茶商也随之收紧茶叶的出口业务,大大地打击了普洱茶的出口。李佛一先生自从关张了“复兴茶庄”后,在卢汉省主席麾下任秘书时,特向卢汉建议:佛海不仅是产茶的名区,同时也是盛产樟脑的主产区,只可惜当地民族只会采用土法提炼,造成大量资源耗费,若能改用机械提炼,除了节省资源外,还会为云南省增加不少外汇,对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卢汉听后也动了心,果真如此,也可以稳定云南动荡不已的政局。说只可惜什么地方有此法呢?李接着说“台湾早已采用机械提炼了,如果主席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前往台湾考察。”①随即卢汉派他前往台湾。不久卢汉在昆明宣布云南和平起义后,李佛一只好滞留台湾。

先生定居台湾前曾任过省参议员,国民党国大代表等职,是一位既懂政治又懂生产、销售的实业家代表。先生定居台湾后,笔耕不辍,著作颇丰,除之前已出版的三部著作外,还有1920—1941年间发表在国内报刊上的短篇集《南荒内外》出版,在台湾发表《孟艮土司》《暹逻纪略》修订本,1955年台湾修订本《十二版纳志》等大量的著作,李先生109岁逝世时,被誉为“才高八斗,茶德高尚,著作等身、惠及后代”的一代宗师。

注释:

①镜秋.《普洱茶锁谈》.云南文史丛刊,1991年第二期

②杨多立.《世界茶王》.云南文史丛刊,1991年第四期

③闻文.《云南名茶知多少》.云南文史丛刊,1988年第二期

④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出版社.《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2005年

猜你喜欢

茶庄普洱普洱茶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晋商渠氏长盛川考略
清末民初大同古城茶庄史迹钩沉
普洱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喝普洱茶能减肥吗?
普洱茶怎么泡
投资、成本与收入在茶庄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日照市观自在茶庄(生态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