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小毛孩夺宝奇缘》取景大鼓楼漫忆

2019-01-02陈学明

云南档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灵光奇缘鼓楼

■陈学明

1977年秋,位于东北辽宁省东南部的岫岩县,地处偏僻山村的一农户家庭,降生了一个浑身(包括面部)长满浓密、黝黑毛发的男性“毛孩”,被称为“中国第一毛孩”。吉尼斯记录评选他为“世界上毛发覆盖最多的人”,令世人啧啧称奇,其父给他起名为于震寰。对此,生物医学专家给出的诠释为,毛孩属基因突变,是一种罕见的人体返祖现象。于震寰的思维、行为和习惯,与正常人别无二致,后来,进入辽宁儿童艺术剧院,走上演艺之路。1985年,内地南海影业公司与香港恒兴影业公司合作,为于震寰量身定制了一部近代传奇故事片:《小毛孩夺宝奇缘》。于震寰在影片中当纲主角,饰演小毛孩。

影片《小毛孩夺宝奇缘》,讲述了一段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云南边陲的传奇故事。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小毛孩、流浪汉刘郎、黄龙镇老板蛇王春、省城方老板等人寻宝、夺宝展开。《小毛孩夺宝奇缘》的故事背景地系云南边陲,故绝大部分场景选址我省进行拍摄。1986年深秋时节,大鼓楼有幸被《小毛孩夺宝奇缘》剧组选为外景地,装饰成为民国时期的小镇城楼,完成涉及刘郎将小毛孩卖给黄龙镇动物店老板蛇王春,野猫子在小镇街头耍猴卖草药,小毛孩从动物店逃跑,爬上大鼓楼,旋被蛇王春一伙人抓住,蛇王春将小毛孩倒卖给土司,方老板来到黄龙镇大旅馆,以高价买下小毛孩,刘郎、野猫子在黄龙大旅馆用小猴子调包,救出小毛孩等一系列故事场景的拍摄。

电影《小毛孩夺宝奇缘》海报

大鼓楼,始建于明朝初年,早年耸峙于昆明小东门外,灵光街北端,最先是一座指挥习武练兵的鼓楼,后演变成过街骑楼。明代、清代屡遭兵燹,屡毁屡建,到了民国时期,已属晚清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鼓楼屋顶呈四角椽尖顶,屋顶铺砌金黄色琉璃瓦,单檐,檐下用装饰性斗拱托衬。远望跨街而立的大鼓楼,黄瓦红墙,檐角高翘,窗棂开敞,满目古韵生辉,堪称灵光街头的标志性建筑。大鼓楼周边,列市纵横,商铺林立,民居廛集,过往车马人群络绎不绝,乃是城北繁华闹市之所在。七十年代后期,大鼓楼年久失修,遂由房管部门主持修葺,由于未实施“修旧如旧”举措,使竣工后的大鼓楼古风古韵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大鼓楼整体建筑总算得以保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鼓楼和灵光街街坊,整体上仍保持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建筑格局,街道两廊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店铺或民宅,切合该片时代背景。

记得开拍前夕,剧组美工人员对大鼓楼建筑设施进行了一番装饰与设置,使之更加贴近民国风貌。摇身变为民国时代的边疆小镇。大鼓楼屋檐下,高悬红底金字“黄龙古楼”之匾额,鼓楼墙壁饰以鹅黄色,修整如旧。将灵光街铁路职工宿舍大院装修成旅馆,门头装嵌“黄龙镇大旅馆”牌匾。沿街设置“万升南货”、“蛇王春”动物店、茶铺数家,土杂店、小吃店招牌林立,“仁丹”广告十分醒目。另外,把鼓楼西侧的一幢现代砖砌楼房遮挡起来,将田家的“红湖旅社”改为“裕成客栈”。

笔者当年就居住在灵光街101号院落。有位邻居李大妈,每天都去大鼓楼旁摆摊卖包子,被剧组选为群众演员,安排她扮做街头小贩。李大妈回忆,拍摄大鼓楼、灵光街外景那天,天气晴朗。剧组请有关方面进行清场,让沿街居民暂时不要外出。一大早,参加拍摄的近百名群众演员乘车来到现场,他们来自省话剧团、省歌舞团和民族学院,他们大多身着傣族服饰,先在大鼓楼、灵光街头走场。熙熙攘攘的过往人群里,有穿长衫马甲、头戴礼帽的士绅、商人,也有挑担摆摊的小贩,各色人等。电影主要角色刘郎、野猫子、小毛孩、蛇王春、土司、土司太太、方老板等,先后在大鼓楼悉数亮像。影片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欢迎,风靡东南亚一带。

电影《小毛孩夺宝奇缘》海报

长春电影制片厂主办的《电影世界》杂志,于1989年5月号载文加以介绍:“《小毛孩夺宝奇缘》,近代传奇片,彩色宽银幕影片,摄制完成日期1989年3月。”

回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电影《小毛孩夺宝奇缘》摄制组,将大鼓楼街坊装点成旧时边陲小镇,演绎了一段饶有情趣的传奇故事,是昆滇电影文化史上值得记起的往事。数年之后,古朴的大鼓楼以及灵光街北段老房子,包括那幢颇有保留价值的灵光大旅馆,在旧城改造中轰然倒下,不复存在。好在这部电影,为古老的大鼓楼和灵光街北段街坊风貌,留下了非常难得而又完整的影像资料,让众多原住民一面观赏精彩的影片,一面重拾缱绻的乡愁。

2003 年,《云南省志·文化艺术志》(电影卷),将该片列入“1923年-1998年云南题材电影故事片、艺术片目录”。笔者查阅昆明市及盘龙区编纂的文化艺术志、文史资料,均未记载该片曾经在大鼓楼街区取景拍摄。为此,笔者写出此段逸闻趣事,还望知情人士补充指正。

猜你喜欢

灵光奇缘鼓楼
美味奇缘
鼓楼颂
鼓楼颂
我的“森林奇缘”之旅
我的冰雪奇缘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
吆喝
黑色灵光
云的故乡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