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新形式

2019-01-02刘向尧

贵州农机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工作

刘向尧,王 欢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其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这里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的供给方式,还有课上课下互动,校内校外联动的教育供给方式。而高校班主任是连接大学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活动的重要节点,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先前有学者对互联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张景正[1]关注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开展班主任工作,并将心得体会进行了分享;吴晓梅[2]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班主任,得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几点工作心得。

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互通,使得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和顺畅。赵桂升[3]关注了“互联网+”背景下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方式的创新;李忠英[4]等人分析了信息化时代高校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沟通交流方面的挑战和对策;程子彪[5]对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班主任沟通工作中的创新开展了研究。

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孙薇薇[6]提出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高中建立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委会、学习小组“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李立辉[7]运用大数据思想把量化管理理论融入班级管理工作,收集直观数据,推进班级量化管理;王静[8]通过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适合的方法和措施,探索高职院校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郑朝霞[9]和蔡明[10]探讨了班主任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班级文化问题;叶井飞[11]作为教学科研型的青年班主任教师,探讨并阐述了新时代“互联网+”理念下的高校班主任教育引导模式;吴国华[12]认为“互联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汽修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改进作用;王馨颜[13]和闫启东[14]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了互联网技术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高校班主任的工作不是面面俱到的保姆型工作,而是有所侧重,有所选择的工作。在新生入学前后的环境适应问题,以及高校班主任开展的工作是关注的焦点。张书颖[15]等人在后勤迎新工作中创新引入微信迎新系统和人脸识别设备,改进迎新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做在前面,帮助新生提前获取学校相关资源信息,简化报到手续,改善了新生的入学体验,保障了迎新报到秩序,受到新生及家长的欢迎;冯宗翰[16]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入学教育新模式,结合前端手机APP应用和后台服务系统,实现入学教育的时效化、普及化、准确化;王飞[17]立足于“95后”新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现有的入学工作进行分析和创新;郗望[18]和郭涛[19]探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新生入学教育方法和模式,并尝试开发更加丰富多彩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新方式;司志华[20]通过辩证分析新媒体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和两者结合的可行性,来探索新媒体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的可行策略。

此外,班主任工作的互联网+管理工具也受到了关注。王浩亮[21]提出在智慧校园基础上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迎新云平台。通过分析平台建设的服务目标及业务流程,阐述了Web服务端与手机APP相结合,并运用SOA、Hadoop云计算技术的平台设计和实现方案,使数据中心和迎新系统统一协调运行,共享新生数据。平台可为学校提前收集准确信息,提高迎新效率。学生可在线完成入学教育,移动学习相关课程;任维燕[22]开发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很大程度改善了学生工作管理的环境,降低了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推动了学生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林家全[23]开发了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班主任管理,建立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刘鹏[24]对基于移动Web的学生请假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实现,学生可通过手机轻松快捷地请假;班主任和学生管理者轻点鼠标或轻触手机屏幕快速完成对学生请假进行查看、审批,省去了人工假条的低效工作量。

先前工作多从班主任工作自身角度出发来看待“互联网+教育”,而“互联网+教育”在课堂教学、学生工作和校园活动等环节也有广泛地应用,可以尝试将几者进行有效地对接,形成“互联网+教育”的高校平台、“互联网+校园”、智慧校园。而班主任工作系统可以视为“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一个重要入口。

综上,本文紧密结合高校内的互联网+教育的一些形式展开讨论,首先对班主任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对接的方式进行了探讨,然后对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接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希望能将现有的班主任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校园其它工作进行有效地对接,提升各项工作的效率,更好地服务学生。

1 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连接

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点,班主任工作可以与现有的互联网+教学工作紧密联系,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互联网+”工具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1.1 课前

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查阅资料不仅是专业教师的工作,还是班主任可以督促学生完成的工作。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信息的反馈,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1)移动图书馆和OPAC

班主任工作系统可以与高校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可以方便地查看班级总的借阅量,专业书籍的解决情况等;进一步地可以与OPAC系统连接,了解学生的查询情况,便于了解学生的动态。同时需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

(2)MOOC和SPOC

MOOC,是指一种大规模线上开放课程。它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又通过交互性论坛创建学习社区,将学习者在共同的兴趣和目标的驱动下组织起来开展课程学习。与传统课程学习相比,MOOC能充分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国内较为著名的MOOC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爱课程和网易云课堂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等。

SPOC,是指将在线教学资源,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注册学生的一种课程教育,实现了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校园面授课堂教学的结合。重庆大学SPOC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重庆大学SPOC教学平台

班主任一方面可以搜集到MOOC和SPOC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后续可以跟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以利用SPOC平台搭建班级的网络讨论组,类似于班级的BBS,便于与学生进行交流。

1.2 课中

雨课堂,通过增强PowerPoint和微信两个软件的既有功能,实现了在课外教师可以推送视频、语音、课件等教学资源到学生的手机上,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反馈等一系列功能。

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专业教师开启雨课堂授课模式,放映PPT后,软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本堂课程的二维码。学生通过微信扫二维码进入班级,实现了课堂考勤的功能。专业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微信扫二维码回答,可以帮助专业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PowerPoint中雨课堂插件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PowerPoint中雨课堂插件界面

班主任工作系统可以与雨课堂的数据系统连接,便于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1.3 课后

鼓励班主任积极加入到理工科院校的产学研建设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1)网络知识平台与微课

以互联网+教育和SPOC平台为基础,搭建知识技能平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越条件和能工巧匠的专业技能,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一系列课程PPT、微课视频和工作页,根据企业的实际任务需求,结合能工巧匠在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与经验搭建网络资源库、微信公众号、专题学习空间等网络知识平台。学生在校内学习和外出实训过程中遇到技术困难的时候,网络教学资源、专业教师的在线指导和能工巧匠的经验都能为学生提供帮助。

(2)网络知识平台与翻转课堂

122名广州某大学的学生被试参加了研究二,其中男性51名,女性71名。研究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假设H2和H3。实验同样采用单因素2水平(沟通方式:同步vs异步)组间实验设计,全部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中。由于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首要动机是沟通交流,这样的实验材料也很容易让被试进行相关联想,同时采用新情境材料有利于扩展研究的外部效度,并进一步进行主效应以及中介效应的论证。

班主任可以大力推动网络知识平台的运用,鼓励学生到网上学习,对知识点编写心得体会,把课堂知识运用到企业实习中,再通过网络知识平台分享学习实践的成果,形成良性循环。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积极地与专业教师沟通,开展翻转课堂的学习。

2 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连接

班主任工作系统不仅可以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系统进行对接,还可以和学生管理的系统进行全面的对接。

2.1 学工

虽然班主任工作系统隶属于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简称学工),然而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系统仍有可提高的地方。比如需要升级现有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从C/S架构升级为B/S架构,通过“互联网+”技术,全面便捷地采集信息。

学生信息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大量的数据来源于学生本身。班主任应掌握学生个人信息,比如成绩信息、道德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生活信息、诚信信息和就业信息等。

班主任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班级学生创建数据库,将其作为教师或家长全面认识学生的依据。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即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式管理模式,通过创建班级博客,QQ空间,班级主页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文章等内容,赋予学生以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和平台。

数据库里面要跟学工系统交换学生的各种信息,重点注意交换出现以下情况同学的信息,一是身心困难,二是学习困难,三是经济困难。班主任工作系统可以与学工系统中心理咨询系统、资助管理系统、勤工助学管理和出勤请假管理等子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和信息交换。班级内部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可以协同高校其它部门一同解决。

2.2 就业

就业压力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受到传统职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会首选各种“铁饭碗”单位,比如国企。但是这些单位一直以来都呈现人满为患的局面,而且这种局面可能长期存在。单位用人的需求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导致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放弃很多其它类型单位就业的机会,待业在家。这不仅是社会、高校的问题,还是班主任需要考虑的问题。

(1)万众创业

班主任可以通过“互联网+”就业平台,诸如各级政府就业网站,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近年来推出的各种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学生建立就业创业的信息渠道,协助促进互联网+就业创业网络平台建设。班主任可以通过对接教学系统和就业系统,深入参与产学研的工作,深入行业一线或者科技产业园进行顶岗培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准确及时了解专业发展与创业现状,积极发挥理论结合实践的优势,从而深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2)职业规划

大学生毕业的职业规划是重要的事情,决定今后的职业走向。班主任对于指导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班主任对学生相对较为了解,因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根据学生性格、能力等为其未来职业规划做出较为科学的指导与建议;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生各类信息的分类和汇总,协助企业筛选人才。

2.3 活动

这里的活动一方面指日常的学生活动,比如班会活动、实践活动等;另一方面指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一些互动。

(1)学生活动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班级实践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的同时,发挥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系统可以于团委信息系统对接,对学生在课余活动、实践活动、社会活动等产生的信息进行交流。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QQ群相册、空间和共享文件等资源,通过图片、视频、共享文件等方式正面引导学生思考,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抵制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倾向。比如大学生网贷等热点问题就可以在QQ群空间进行辩论和问卷调查,然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方式较之于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事半功倍。还可以通过微博等平台在假期内开展虚拟班会,简单实用。

在活动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网络问卷是协调学生不同观点的一种方式,可以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确定活动时间和内容等事项。网络问卷有问卷星和问卷网平台,调查问卷可以使用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的方式。网络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直接通过网络生成,数据和图表能导入数据库中,一目了然,方便班主任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应用,有助于今后开展相关工作。

(2)家校互动

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班主任有着同样的责任。在假期中,学生的管理重心由高校转移到了家庭,和家长之间经常沟通更加重要。班主任与家长及时相互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班主任可利用微信、QQ与困难学生的家长保持单线联系,直截了当地与家长沟通,提高沟通交流工作的效率。如果班主任和家长工作忙,可尝试使用网络预约软件,通过网上预约,让沟通更顺畅。

3 结语

本文以高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为基础,以“互联网+”工具为依托,发现班主任工作系统可以与高校其它系统互联互通。本文一部分对班主任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对接进行探讨;另一部分对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接进行分析。

希望能将现有的班主任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校园其它工作进行有效地对接,提升各项工作的效率,探索“互联网+教育”平台、“互联网+校园”、智慧校园的形式,使班主任工作系统成为互联网+教育平台的重要入口,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工作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不工作,爽飞了?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选工作
班级被扣分后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