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重叠EB病毒感染1例
2019-01-02雷欣博鹏指导老师
董 伟 高 芬 雷欣博鹏 指导老师:雷 陵
1.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湖北 十堰, 442012) 2.武汉市普仁医院检验科
1 病史资料
患者,雷某,女性,51岁,因“发热伴身倦乏力、纳差40 d”入院。患者自诉2015年6月25日因不慎受凉出现恶寒、发热,午后偏重,夜晚消退,日最高体温39.5℃,伴有咳嗽,身困、乏力,纳差,口干、口苦,盗汗,于当地卫生院治疗4 d(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5 d后转至市级某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诊断为①肺部感染;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脾功能亢进。经抗感染、护胃及对症、支持治疗13 d,发热仍未消退,每日体温波动在37.8℃~39.6℃,特点为每日14∶00左右发热,发热时伴有恶寒,物理降温及夜晚发热可退。7月14日转至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入院时上述诸症仍在,咳嗽少痰,给予抗病毒(更昔洛韦)、抗感染(头孢噻肟舒巴坦、莫西沙星)、护肝等治疗,住院治疗半月后出院。出院时咳嗽基本消失,精神饮食好转,但发热仍未完全消退。出院诊断:①肺部感染,EB病毒感染;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院后继续予口服莫西沙星胶囊0.4g,qd治疗。出院3 d后,因洗头受凉,发热再次加重,最高体温达39.4℃。8月4日收住我科治疗,入院时症见:高热,微恶风寒,身倦乏力,纳差,尿深黄,轻微咳嗽,痰少,脘腹痞满,大便不畅。患者1985年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2013年确诊为“肝硬化”,既往未接受过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治疗。母亲死于“肝硬化腹水”。入院中医诊断:①积聚,湿热瘀阻证;②外感发热(暑温),暑温夹湿,复感风寒证;西医诊断: ①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②肺部感染,EB病毒感染。
2 中医辨证思维
患者素有“肝著(慢性乙型肝炎)”、“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之病,湿热久羁,血淤络阻,正气亏虚,脏腑功能不调。时值夏暑之际,由于将息失宜,外感暑湿邪气,内外相合,湿热充斥三焦,故出现发热。湿性粘滞,缠绵难愈,湿热留连不解,故发热迁延月余,反复不退。就诊我科前又不慎受凉,致使发热再次加重。患者因暑湿内阻,复受风寒,肺失宣降,故见高热、微恶风寒、咳嗽、咳痰。湿热蕴结中焦,脾失健运,气机不通,清阳不升,故纳差、脘腹痞满、身倦乏力、大便不畅。湿热下注膀胱,故尿色深黄。舌质暗红,舌体稍胖,舌下脉络迂曲,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均为湿热血淤之象。
3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查体:T 39.2 ℃,P 94次/min,R 24次/min,BP 100/70 mmHg。神清,精神差,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皮疹、肝掌、蜘蛛痣。咽部少许充血。腹平软,肝区叩击痛(+),腹壁无静脉曲张,无压痛、反跳痛,肝右肋缘下未触及,脾脏在左锁骨中线肋缘下1cm可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舌质暗红,舌体稍胖,舌下脉络迂曲,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血液分析WBC 3.2×109/L,N 65.3%,Hb 92g/L,PLT 117×109/L;肝功能总胆红素34.2 μmol/L,间接胆红素20.5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4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8 U/L,谷氨酸转肽酶60 U/L,白蛋白30.5 g/L,球蛋白39.1 g/L,血沉87 mm/h,C反应蛋白79.9 mg/L,免疫球蛋白G 20.7g/L,免疫球蛋白M 3.45 g/L,补体C 40.13 g/L;巨细胞病毒IgG抗体>500 U/ml,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G阳性,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M弱阳性,抗EB病毒核抗原IgG阳性,EB病毒DNA<最低检出值;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定量1.53×103copy/ml。骨髓细胞学检查:粒细胞增生;B超:肝硬化,脾大,腹腔少许积液;CT提示右肺下叶背段少许感染,脾脏增大。其他未见异常。
初诊治疗方案:①遵循“急则治其标”原则,中药汤剂先拟清热化湿、祛暑解表法,选用蒿芩清胆汤合新加香薷饮加减。处方:生石膏60 g、大青叶、薏苡仁、滑石各30 g,葛根25 g,青蒿、金银花各24 g,枳壳18 g,黄芩、生地、牡丹皮、白术、厚朴、香薷、杏仁、白前、秦艽各15 g,淡竹叶、白薇、竹茹、法半夏、白蔻后下、生甘草各12 g,羌活、酒大黄后下各10 g,1剂/d,2次/d,180 ml/袋,饭后半小时温服。取该中药煎剂1袋,180 ml/袋,于中午11∶00~12∶00保留灌肠,1次/d。②热毒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150 ml静脉滴注,1次/d。③配合抗感染(头孢哌酮钠注射剂)、护肝(复方甘草酸注射液)、抗病毒(恩替卡韦分散片)、支持对症(人血白蛋白、能量合剂)等综合治疗。8月8日二诊:经上述方案治疗3d,发热消退,恶寒消失,精神好转,胃纳渐开,大便通畅,舌质暗红,舌体稍胖,舌苔白中心黄腻,脉弦滑。药中肯綮,效不更方。中药汤剂予上方去羌活,石膏用量减至30 d,加黄芪20 d,继续口服4剂,灌肠治疗同步进行。8月12日三诊,患者住院治疗1周,发热完全消失,恶寒、咳嗽、脘腹痞满诸症悉除,唯轻度倦怠乏力,口干口渴,自汗,小便淡黄,舌淡红,舌体稍胖,舌边有齿痕,苔白中心稍厚,脉缓滑。观其脉症,此乃湿热未尽、气阴两伤之象。遂停用热毒宁注射液,中医治疗调整为清利湿热、益气养阴为治则,方药予蒿芩清胆汤合生脉饮化裁。处方:滑石、薏苡仁各30 g,太子参20 g,葛根、枳壳各18 g,青蒿、白术、五味子、麦冬、白薇各15 g,黄芩、淡竹叶、竹茹、法半夏、白蔻后下各12 g,3剂,1剂/d,2次/d,口服,180ml/袋,饭后半小时温服,其他治疗同前。8月14日四诊:患者未诉不适,精神、饮食、睡眠、二便基本正常,舌淡红体稍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边尖苔少,苔中后部稍厚,脉缓而滑。 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腹腔无液性暗区。患者要求出院,出院后继续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口服神农软肝丸。2016年1月20日复诊:无发热,精神饮食睡眠均好。复查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G阳性,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M阴性,抗EB病毒核抗原IgG阳性,EB病毒DNA<最低检出值。嘱患者坚持服用恩替卡韦及神农软肝丸。其后每半年复查1次,B超提示肝脏形态学逐渐好转,2019年2月15日复查B超提示:肝脏形态规整,肝实质不均,光点增粗增强,胆囊壁毛糙,脾厚4.1 cm。
4 体会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势缠绵,症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由于患者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和,病程中常可伴发或合并多种相关病症。本案患者系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叠EB病毒感染,合并有肺部感染,临床以反复发热为主要表现,曾在多家医院治疗,虽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等治疗,但发热始终不退。对此,我们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方法,根据发病时令气候,通过深入分析病因病机,认为该患者为湿热瘀阻,同时又出现暑温夹湿、复感风寒证。按照《金匮要略》“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原则,治疗上先予清热化湿、祛暑解表为大法,选用治疗肝胆病发热的常用经验方-蒿芩清胆汤合新加香薷饮化裁。在给药方式上,采用口服与保留灌肠并举,同时配合中药制剂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以加强解热之效,联合用药1 d后发热消退,共治疗9 d,诸症悉除。“卒病”既愈,随专攻“痼疾”,于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服神农软肝丸,连续服用3年余,发热无反复,肝硬化临床基本痊愈。神农软肝丸是其采用鄂西北道地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研制的复方制剂,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效,可有效改善肝病理组织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总有效率达93.33%[1],能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恢复肝功能,而且可逆阻肝硬化,防治肝癌前病变,避免或延缓肝硬化各种并发症发生,临床运用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黄象安教授点评该医案为中西医结合诊治乙肝肝硬化重叠EB病毒感染,诊治思路正确,中医治法中的,但方药略显杂乱,是为真实病例,原始治疗方案之呈现。慢性肝病患者病程期间会常感染各种急症,本案很好的遵循了“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原则。病案书写及西医功底尚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