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秉久教授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经验撷菁

2019-01-02卢秉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胆汁抗体症状

李 偲 卢秉久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3)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与肝内中小胆管化脓性、破坏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进行性发展为肝纤维化甚或胆汁性肝硬化[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1∶9。疾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乏力、皮肤瘙痒、黄疸、黄色瘤、骨质疏松及血脂异常[2]。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尚无较好对策,熊去氧胆酸(UDCA)仍是目前治疗的唯一一线药物,而其对以瘙痒、乏力、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往往应答不佳[3],卢秉久教授从事中医肝胆病临床诊治工作30余年,精究方术,对本病的辨证用药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旁,现将卢师辨治本病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如下。

1 究其根本,探寻病因

1.1 先天不足,肾精不充 卢师认为本病与先天不足关系密切,先天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不足者,较常人更易罹患本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肾精不充,先天不足会影响肝血生化、贮藏,其行使功能低下,肝脏则易受外邪内毒侵扰。《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肾生髓,髓生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曰之“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亦说明了肝肾之间是相互滋养、相互影响的关系。

1.2 后天失养,情志失畅 肝为刚脏,以柔为体,以刚为用,表现为主升、主动。情志不畅责之肝脏,思虑过度劳伤脾神。情志不畅影响肝脏疏泄功能,且影响脾升胃降,导致后天水谷精微运化失权。水液输布失常,聚久而生痰;气机运化不利,血滞而成瘀。日久则易“木郁乘土”,导致肝脾两虚。

1.3 感受外邪,湿热搏结 卢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大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携带者,在病程中末期均有一定程度的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但从中医学角度看,人体受外界湿热疫毒侵袭,于体内郁久化热。《温热经纬》有言:“少阳生气,生于肝胆,流行三焦,名相火也。”肝与胆共司相火,同具木火之气,表里相连,经脉络属。胆汁源自于肝,其分泌排泄受肝的影响,而胆汁排泄时常又会影响肝脏代谢,久之胆汁淤积体内,泛溢肌肤,可发为黄疸。

1.4 酒食不节,药毒所伤 长期酗酒无度,饮食习惯不良,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品,均可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失于运化,继而导致肝胆湿热或肝气郁结[4]。

2 探明病机,辨证施治

卢师认为本病病机复杂,以虚实为纲。早期患者多无症状或以虚证为主,常表现为肝肾精亏,脾胃虚弱,气虚血亏;对于疾病中期,病机可分为偏实或偏虚,其偏实者,可有气滞、湿热、痰阻、血瘀、热毒等表现;偏虚者多见虚实夹杂,常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湿热瘀阻肝络,肾阴阳两虚,水瘀互结而成臌胀。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提出“整体辨证,分期治疗”的原则,主张临床治疗应着眼于本病的“湿”和“滞”两种病理特点[5]。疾病早期应疏肝健脾开郁,中期以行气活血兼清热化湿,晚期则应消瘕利水。同时因为本病起病隐匿,病情复杂多变,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应以辩证为纲,但又不能拘泥于辨证。更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优先解决最困扰患者的主症,是卢师治疗这类疾病的首要考虑方面。

3 临症思辨,验案举隅

任某,女,54岁,身高155 cm,体质量50 kg。2017年6月14日初诊,以“右胁不适3 d”为主诉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门诊就诊。症见:右胁不适3 d,伴脱发,乏力,目干,口干,饮水不可缓解;颈肩腰背及关节时有疼痛,手脚凉,畏寒,天气转冷时加重;大便间或不成形,睡眠尚可,纳食尚可,未见口腔溃疡及光过敏等症状,舌质暗红,苔白稍腻,脉沉。既往诊断药物损伤型肝炎,曾间断口服熊去氧胆酸(UDCA)1粒,3次/d,症状未见好转。现肝功能:球蛋白(GLOB)34.2 g/L,A/G 1.3,谷氨酰转肽酶(GGT) 44 U/L,ALT 25 U/L,AST 32 U/L。病毒性肝炎化验未见异常,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示:抗核抗体(+),核颗粒型1∶320(+),胞质颗粒型1∶3 200(+++),抗SSA抗体(+),抗Ro 52抗体(+),抗SSB抗体(+),抗AMA-M2(+)。彩超:肝内钙化灶。脾大。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沉积。查体腹软,脾稍大,移动性浊音(-),中医诊断为鼓胀,证属肝郁气滞、脾肾两虚。治则为益气扶正,疏肝健脾兼以利湿化浊。处方:生黄芪、海螵蛸各30g,当归、白芍、茯苓、桂枝、苍术、枸杞、麦冬、菊花、生地黄、鸡内金、厚朴、柴胡各20 g,玄参、丹参、白术、陈皮各15 g,炙甘草10 g,三七6 g,15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口服UDCA 0.5 g,2次/d。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3次/d口服。2017年7月6日2诊,患者右胁不适症状明显好转,目干口干症状减轻,仍有手脚凉,膝关节疼痛恶风,手关节晨僵症状。舌淡红,边有齿痕及瘀斑,脉沉弱。处方:熟地、杜仲、牛膝、当归、白芍、车前子、苍术、黄柏、枸杞子、菟丝子、山药、山萸肉各20 g,川芎、地龙、穿山甲各15 g,附子9 g,15剂。并口服中成药肝苏胶囊,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及钙尔奇D片。2017年7月28日三诊,患者右胁不适基本消失,关节疼痛及手脚凉有所减轻,纳可,眠可,便可,舌质淡红稍暗滞,苔白腻,脉滑尺弱。上方去黄柏、苍术,白芍改为赤芍20 g,加女贞子20 g,五味子15 g,红花10 g,15剂。并改UDCA 0.25g,3次/d,复方甘草酸苷片75 mg,2次/d。2017年8月19日4诊,患者自述诸症好转,复查肝功能:GLOB 33.3 g/L,A/G 1.4,GGT 25,ALT 10 U/L,AST 29 U/L。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示:抗核抗体阳性,核颗粒型1∶320(+),胞质颗粒型1∶1 000(++),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抗SSB抗体(+),抗AMA-M2(+)。

按:患者为中年女性,其先天肾精不足,平素体质较差;常年少进肉食,营养不足,致使后天脾胃虚弱,运化水湿之力不足;胆汁分泌不利,肝胆失于疏泄,又曾自服不知名药物及保健品,导致药物损伤型肝炎,进一步导致了本病的发生与发展。首方中可见补中益气汤加减,患者口干饮水不解,右胁不适并见苔白稍腻,为痰湿困脾之像,关节疼痛恶风,亦因风寒湿困着关节,失于运化导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运用利水化湿之法,常伤及脾土,单用健脾扶正,易至覆水难收,因此攻补兼施,补中益气,健脾行水是为妙法。钱巍巍等[6]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能够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镁、铁、锌含量,降低铜含量,改善肝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方中陈皮、柴胡疏肝解郁,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具有减轻肝细胞炎症,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枸杞等茄科植物中的多糖成分具有良好的护肝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ALT、IL-6、IL-8的水平有关[7]。而患者手足肢冷、畏寒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遂用黄芪、附子、山药等共奏补气温阳之法。白术、苍术、茯苓、厚朴等健脾燥湿。生地黄、白芍养血敛阴止痛,麦冬养阴益胃,同用防止药物过燥伤阴。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枸杞、菊花一清一补,清肝明目。二诊时以关节疼痛为主症,观其舌脉有痰瘀交阻之像,以四物汤理气活血,三妙丸燥湿缓解痹痛,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再加以地龙、穿山甲活血通络,宣痹止痛。三诊时上述诸症已减轻,加以赤芍、红花、女贞子增强其活血行瘀之力。且有研究证明赤芍所含的芍药苷、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具有潜在的护肝活性[8]。观三诊之用药遣方,卢师把握中医整体观念,清肝与柔肝举药同施,祛邪与扶正标本兼顾,疾病由此得以缓解。

4 结语

PBC患者出现风湿病及皮肤病样症状属临床常见,有的甚至因为风湿病及皮肤病掩盖PBC的诊断而延误治疗[9]。对于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也是本病常见的肝外表现,有学者研究证明25-羟维生素D检测对PB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17.275 ng/ ml可能是一个诊断的界值[10]。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均推荐使用UDCA对PBC患者进行治疗[11]。UDCA存在于正常人体,是胆汁酸构成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其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减轻肝脏损伤、延缓组织学病变的进展,从而延长患者寿命,延后肝移植的时间。UDCA的早期应用能够使对其敏感的PBC患者得到与正常人群相同的寿命预期,然而有1/3左右的患者对于UDCA并不敏感。Quarneti等[12]研究表明,PBC患者疲劳与瘙痒症状出现的越早,其对UDCA的应答越差。对于这部分及未发展为肝硬化的PBC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取得一定临床疗效。卢秉久教授提出“整体辨证,分期治疗”的中医治疗思路,针对PBC患者的不同分期及主要伴随症状,治疗上采取疏肝健脾开郁、行气活血化湿、消瘕祛瘀利水、扶正驱邪等方法,众法合一,有的放矢,于临床应用中屡见良效。

猜你喜欢

胆汁抗体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抗BP5-KLH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