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019-01-02董振华
文_董振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学习时报》,2010年10月25日)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理论思维、提升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浩如烟海,再加上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令人望而却步或者不能够坚持下去。笔者结合多年来研读经典的体悟和从事经典著作导读教学经历的感受,谈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深入经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搞清楚“前理解”
按照哲学解释学的观点,前理解是人们在对某种观念、事物理解之前,必须所具有的自我解释状态,这是理解的必备前提和必要条件。前理解是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所生成的,反映的是一种个人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关系。我们最初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每一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它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这是因为读者缺乏对文本理解的基本前提,即前理解缺失。因此,领导干部要想真正读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就必须深入到他们撰写这些著作时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进行情景还原。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时候,我们会经常遇到一对概念:“此岸”和“彼岸”。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在《英国状况》中,恩格斯指出:“英国人是世界上最信宗教的民族,同时又是最不信宗教的民族;他们比任何其他民族都关心彼岸世界,可是与此同时,他们生活起来却好像此岸世界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向往天国丝毫不妨碍他们同样坚信这个‘赚不到钱的地狱’。”(同上,第20页)如果对“此岸”和“彼岸”这对概念不理解,读者就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本真思想。
“此岸”和“彼岸”是一对宗教概念,背后又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们来自于基督教,而基督教又是由犹太教中衍生出来的。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来自于犹太教,其哲学基础是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是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思想来自于柏拉图对“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两个世界的划分。柏拉图认为,经验世界是一个可感而不可知的世界,理念世界是一个可知而不可感的世界。经验世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不过都是对理念世界理念的有缺陷的模仿,是因为“分有”了理念世界的理念而成。但是,“分有”毕竟是“分有”,永远不可能达到理念本身,因此,经验世界所有的存在都是一个有限的、相对的和条件性的暂时性存在,而理念世界是一个无限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永恒性的存在。经验世界对应的是此岸世界,理念世界对应的是彼岸世界。基督教强调和追求的是一个永恒的、完美的彼岸世界,暂时的、缺陷的此岸世界只是达到彼岸世界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生活。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共产主义运动和宗教活动虽然都是主张人的解放,但是他们解放的路径和立足点是完全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基督教和工人的社会主义都宣传将来会从奴役和贫困中得救;基督教是在死后的彼岸生活中,在天国里寻求这种得救,而社会主义则是在现世里,在社会改造中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页)“只是这种基督教——由于历史的先决条件,也不可能是别个样子,只能希望在彼岸世界,在天国,在死后的永生中,在即将来临的‘千年王国’中实现社会改造,而不是在现世里”。(同上,第458页)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些文化和历史传统,读者就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也就能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一再强调他们理论的“实践性”,把人的解放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
二、体悟经典作家的崇高价值追求,悟得透“所以然”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解放。但是,为什么说这是他们的根本价值追求,他们为什么要主张这样的价值追求,我们为什么要坚信这样的价值追求呢?我们必须通过研读经典去领悟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如何统一的,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
从阅读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我们能够找到共产主义者的“初心”。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生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460页)“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这就是马克思对人生价值追问的深刻回答。
那么,他又是如何论证这样的价值追求,使其建立在真理性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呢?我们可以从其他的经典著作中得到启发和找到答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同上,第9页)马克思告诉我们,他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人类解放。大写的“人”,不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而是一个站起来的人,一个解放了的人;也不是单个人或者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甚至是整个人类。
在随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这个大写的“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这里的人就是大写的“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让人成为大写的“人”,即社会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地展开和明确表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上,第294页)“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指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且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社会的人的解放。
实际上,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价值追求并不是从马克思开始的,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进行了天才的设想。但是,他们因为不知道现实的革命性实践的力量,要么仅仅是停留于对现实无情的鞭挞,要么只是止步于对美好未来的热情讴歌,要么诉诸悲天悯人的情感表达,根本没有找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同上,第129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同上,第15页)也就是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真正觉悟了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现实地改变现存的生活状态,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才能够在革命性的历史运动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三、抓住经典的灵魂关照现实实际,弄明白“怎么办”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其中一脉相承的“脉”是什么,与时俱进的“进”又是什么?阅读经典不只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经典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统”。只有找到这个“道统”,我们才能够明白哪些是应该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哪些是永远都不能够背离和抛弃的,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也只有找到这个“道统”,我们才能够坚守和运用这样的“道”,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任何一个政治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都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是其价值,也就是它主张什么,追求什么,这决定着其本质和灵魂;另一个是其逻辑,也就是它如何论证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决定着其特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它的价值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它的逻辑就是唯物辩证法,价值和逻辑共同统一于共产党人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论证和实现这样的价值追求呢?就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论统一到人类解放的实践论中。
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和逻辑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人类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是通过历史性的革命性实践,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共产党人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崇高价值,就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唯物辩证法改造世界,即照辩证法办事,避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的结论和固定的策略,因此,社会主义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能丢的就是其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态度,其他的具体结论和做法都可以而且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品格,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原著,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基本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相互关系,做到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0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