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规范对传统师德思想脉承关系探析

2018-12-31胡耀东汪彩兰

关键词:严师师德论语

胡耀东,汪彩兰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教务部,安徽 马鞍山 243031)

我国当今高校师德规范已较为明确,其规范的内容一方面源于现代道德与法治实践及其精神,充分吸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历代优秀的师德思想具有价值承传的关系。

一、当今高校师德规范概述

高校师德规范内容主要体现于2011年12月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及2014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教育部意见》)、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及中办、国办的文件中关于师德的要求亦可视为师德规范的内容。换言之,《规范》、《教育部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这三大文件,共同对当今高校师德规范做了权威的正式的书面表述。具体而言,高校师德规范涵盖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和“红七条”、“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二、传统师德思想代表性论述概览

包含传统师德思想的代表性文献有王守仁的《严师箴》,另有相关论述散见于《论语》《孟子》《礼记》《法言》和韩愈、张载、王夫之、黄宗羲、章学诚等诸家著述。

《严师箴》可以说是明代王守仁撰写的较为直接的专门性的师德规范。“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源之弗洁,厥流孔而。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日惟自欺。施不以序,孰云匪愚?庶予知新,患在好焉。凡我师士,宜鉴于兹。”[1]204-205《严师箴》的适用对象相当于那时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或可看作五百年前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他如《论语》等文献,则多是间接、零星非专门性论及师德规范。这些还是为当今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当今高校师德规范与《严师箴》的相似与相承

古今师德内涵虽不尽相同,其脉承关系仍是可以寻见、可以理解的。

王守仁的《严师箴》不仅蕴含了师德思想,而且其本身也算是一套内容相对完整、独立性较强的师德规范。在众多包含师德思想的传统著作中,它显得较为独特,体现了较强的实践性,是师德思想应用于实际的古代师德规范的代表性文献。

王守仁自身教育实践及理论思考也一直以成圣作为“第一等事”与终极理想,是以身示范、“教由诚”的典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守法”、“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可以看作《严师箴》中“严师”、“庄敬自持”、“胜己私”、“辨析毫厘”、“慎独谨微”、“以身先之”等规范的当代内涵、现代性表述。

惟其“庄敬自持”方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惟其“胜己私”、“慎独谨微”,从而更可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大仁大爱,而能“辨析毫厘”则是具备扎实学识的良好基础。也就是说,“四有”好教师之“四有”是可以借鉴《严师箴》精神而实现的。

四、当今高校师德规范对《学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礼记·学记》)师德与君德相通。此语表面意思是在于说老师对学生成长很重要,而且是用以帮助学生成为君子、君主的[2]520。另一层意思,则是对师德提出了政治性的要求——师德应该符合君主的要求,与国家利益、君主期望的规范相一致。可见,师德建设要符合国家利益、讲政治这一传统由来已久,而这一传统在当代师德规范中得以承传,当然,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而展现的。比如,关于当前好老师的素养培育,教育部指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3]后又进一步强调讲政治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显然,此处的“理想信念”、“道德”、“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都必须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古时候要求师终将“能为长、能为君”,要为党和人民而育人,自然应是对教师的政治要求的新内涵。于是,当今高校师德规范对师德要求讲政治这一特性有一脉相承的体现,同时政治内涵又必然是与时俱进的。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礼记·学记》)老师不是五服中的任何亲属,然而五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也就得不到应有的亲情。[2]522实际上,这已间接地要求师德建设须考虑社会需要,教师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化民成俗,促进社会稳定、民众友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由此可见,社会所需要的教师“以德施教”的教育效果远不限于五服相亲,还要完成更广泛的“学”或“教学”。而当今对高校“服务社会”、对教师既“潜心问道”又“关注社会”、“行为世范”的要求,则体现了新时代师德规范对社会教化这类思想的继承。

五、当今高校师德规范的重要渊源——《论语》中的师德思想

鉴于孔子的“至圣先师”、师之师的身份、地位,对《论语》中许多表述,我们可以从师德规范的视角去理解。《论语》中有多处体现着彼时圣贤大师的师德思想。如,就潜心问道、积学明义、热心育人及涵育高尚情操等方面,有“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其中“何有于我哉?”的反思,同时体现了教师虚心谨慎的美德,如此思考、如此言说,也是在对学生的示范、引导。“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正表明了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尽力做到:努力学习具备“扎实学识”,应该不畏困苦,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则从反面假设中,再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道与德的要求(要“弘”“笃”)尽管该句并没有直说这是对教师而言,但从其主体身份特征(士或君)看,都是有教育之职责任务的。至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以及“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则显示了高明的教师达于严而有爱,不僵硬刻板,有温度、有法度,乃至吐辞成章、举足为法的规范成自然的境界。

六、《孟子》及《法言·学行》相关思想对当今高校师德规范的启示

孟子怀有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教化君民为己任,实际是自觉担负人师世范的职责。孟子见梁惠王时,避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话,而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这间接反映了孟子理想与仁爱之心,显示其已然具备了“引路人”的角色自觉,也是其“师德规范”意识的自然外化。

汉代《法言·学行》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时,提出“桐子之命也”、“人之模范也”[1]231的观点,实际是要求教师要能有较强的教育使命感,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学生命运至少会对学生命运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警醒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要“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七、“四有”好教师要求与宋代张载思想的契合

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仅是对一般知识分子的期望,或对自身仅从学者意识方面的抱负的宣示,同时是其师德思想的表达。从师德规范的角度理解,这四句话对教师积累丰富的知识,传承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具有为民、为社会主动奉献的强烈责任感,提出了要求,为当今高校教师加强弘扬文化使命意识、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确立教育目标和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提供了可贵启发和有益参考。字里行间,博学之志、仁爱之心、奉献精神、崇高的理想情操,皆赫然可见。而“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之“四有”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表述,与之高度契合,亦不难看出:四句话整体含义,首先是一种崇高理想信念的表达;从所为之对象(天地、生民、往圣、万世)及其目标(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看,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仁爱之心,其内容之一“继绝学”实际内在地包含了要有扎实学识的要求。如何使横渠四句的“四为”之志不致流于空想而是切实有效呢?张载提出了“六有”之规约予以保证,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六有”与横渠四句一道被宾四先生称为“六有四为”之学[5]。于此,一代名师大儒的勤勉、奋进与身教之学者与师者楷模形象鲜明呈现,感人至深。

八、师德为先、为重思想的进一步表达——朱熹与王夫之的师德观及其当今影响

在朱熹对师德价值标准的思考中,首重道德与大义,并痛斥弃道德趋名利的弊端。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一文中提到“其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并引前代人之言“仁宗之时,太学之法宽简,国子先生,必求天下贤士真可为人师者,就其中又择其尤贤者。”批评熙宁以后的太学“但为声利之场”,意为斥其追名逐利而忽视道德大义。

他进而建议当朝“革其弊,择士之有道德可为人师者,以为学官,而久其任,使之讲明道义……其诸州教官亦以德行人充而责以教导之实。”[6]278-279可见,朱熹对师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教师应是重道义轻名利的有德行的人师。这也为当今师德建设过程中解决师德失范问题提供了思路启示。

王夫之论书院的价值时指出,“教行化美,不居可纪之功,造士成材,初无邀荣之志,身先作范,以远于饰文行干爵禄之恶习,相与悠然于富贵不淫贫贱不诎之中,将使揣摩功利之俗学,愧悔而思附于青云。”[6]324此论实际是阐述了教师的作用或教师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表达出对师德的要求——尽教化之责(教行化美)、虚心谨慎(不居可纪之功)、潜心育人(造士成材)、不计名利(无邀荣之志)、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身先作范)、高尚贤良(远于饰文行干爵禄之恶习,相与悠然于富贵不淫贫贱不诎之中)。在新时代对师德的新要求中,“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4]此处几个“以德”,“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对王夫之所论述的理念都有明显的承传迹象,而且再次显现了对王守仁《严师箴》所承载的重要价值基因——“严师”、“庄敬”、“胜己私”、“辨析毫厘”、“慎独谨微”、“以身先之”及明辨义利等的继承接续。

九、黄宗羲与章学诚的教师论对当今师德修养的引导

唐代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末清初黄宗羲《广师说》谈为师之道时,举柳子厚、何北山、韩愈等历代大家尚且未敢妄称人师的例子,告诫人们为师要慎重。清代章学诚在其《师说》中对“可易之师”和“不可易之师”[1]213做了比较,并认为师生所学习讨论的重点应该是“道”而不是普通知识、技艺。由黄、章的有关教师标准的思想可见,为师者应当谦虚谨慎,严于修身,自我要求极高,蕴含了教师应当“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意思。也明确显示,教师不能仅作为知识传播者,应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如今要求高校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其中“先进思想文化”恰好符合当代之“道”。

章学诚《师说》所议“不可易之师”一段文字,间接论证了为师之不容易,师德规范之要,实乃倡导为师者应以不可易之师为榜样,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新时代师德规范中,对当代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导向,也正是在引导当今教师成为具有新道德素养的“不可易之师”。

猜你喜欢

严师师德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本期话题:你还敢当严师吗?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小数字大生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