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设计方向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探讨

2019-01-03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任 敏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目前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普通高校与专业的美术院校之间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完全照搬专业美院的教学模式,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需求,扬长补短,与时俱进,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构建一个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一、产品设计方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同质化严重

产品设计课程存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虽然近几年此现象有所改观,但是还是缺少学生主动参与,也缺乏师生和生生互动,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学习不专注,考试靠死记硬背过关,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课上不愿自己动脑作业,抄袭网络资料。

(二)课程结构紊乱

课程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分离,课程安排缺乏衔接性。一些艺术院校或高校艺术专业都存在课程定位模糊、课程排序太乱的问题,尤其是专业课之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较好的衔接。再加上现在一味强调院校或是专业的个性化,仅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导致在课程设置时没能及时调整,造成始终停留在封闭的自循环系统之内,便出现了课程结构和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科前沿,甚至是低水平重复,表现出来的便是课程的基本结构支离破碎。

(三)课程内容有待优化

教学内容未及时跟上最近的资讯。产品设计与市场密切相连,所面临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新问题,较之其他长线学科专业而言,要具体得多、敏感得多,可以说变化不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有可能是十年前的知识,毕业之后跟社会上现有的需求不能达成一致。面对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课程的内容选择应体现出技能型向创作性思维过渡的战略转移[2]。所以要打破产品设计教学的僵局,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深化产品设计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把握课程定位,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

艺术设计是一门开放性专业,其中的产品设计课程改革应依据高校和院系的办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应科学编排课程结构,课程的编排或是设计的任务必须对各种课程及内部各种关系结合的把握。只有优化完善好课程计划,科学设置课程内部组织结构,才能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课程的内部结构具有严格的设计程序和编排逻辑,是课程教学改革具体落实的首要步骤,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因此,产品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需要以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引领,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

(二)重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

1.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性

表1是某本科院校产品设计方向的专业课课程设置。从表1课程设置反映出来的特点可以看出:大一、大二专业课是对学生观察、分析、感受、创造、表现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强化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造型技术、材质选择,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偏向于“二、二制”,二年基础,二年专业。

总体来说表1课程设置较合理,但是还存在着部分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例如,人机工程学A是学习产品设计课程的基础之一,应先进行这一课程的训练,在大三阶段才开始学习,之前的产品设计表现技法和综合造型基础设计等一些专业课程是需要以这个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的,在没有这个作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都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现今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单元式,学完这个课程才能进行下个课程的学习,所以课程的前后次序安排尤为重要。合理的课程安排次序会使课程之间有良好的衔接。

表1 某高校产品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可以借鉴国外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采取交错、穿插多种课程并进的方式,将素描、色彩、图形等相关课程每周间隔学习,避免学习一门课程太多且单调;或将一门课程贯穿整个学年,甚至两个学年,像综合造型基础设计,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需要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基础造型课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思维训练有很好的帮助,如果用非单元式上课模式,拉长课时,就能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接受、领悟和使用知识的时间。

2.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性

实践是要有理论作为基础的,然而学生在学习时却觉得理论课似乎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究其缘由是二者缺乏衔接性。表2是某本科院校产品设计方向的理论课课程设置。从表2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这所高校本科阶段产品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开设仅有与设计相关的理论课程,除此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可以提高学生鉴赏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的理论课程,比如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课程,让学生学会从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角度自主地分辨出设计作品的好坏,剖析出设计作品中的精华,对设计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其实从产品设计方向正式建立之后,其涉及的学科知识就很多,比如材料学、力学、应用物理学、心理学、美学、数学、生物学、销售学、人机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等等。设计专业教育有时过分重视设计技能、技巧的培养,忽略了文艺知识、美学理论、心理营销、工程学等方面的提高,这些已越来越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羁绊。设计应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市场与营销的结合,设计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广泛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理论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本专业与其他专业携手并进,切莫顾此失彼[3]。所以在设置理论课程时,除了艺术类,还应辅以科技、经济、心理等课程。

表2 某高校产品设计方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三)引入项目化教学理念,建立校企合作制

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度拘泥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可采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真实的具体的设计项目,进行“实题实做”,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设置课程计划时,可以将课程结构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有序规划。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的课程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从第四、五学期开始进行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全面深入观察能力;第六、七学期紧紧围绕各种类型的课题项目或是校企合作,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整年的社会实践,学生基本具备面对社会的实战经验。最后一个学期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独立面对社会、面对市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毕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已经把项目设计和企业实习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每学期都会有两三个项目课程是与企业合作的,这样既树立了学生的市场观念,又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相连,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并为将来自然、顺畅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换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国内已有几所专业的美术学院如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相继采用了这种设计工作室模式。普通高校与专业美院不同,可先将院系的教师依据专业特长进行分组,建构一支智能和年龄结构都合理的梯队[4],以这种非个人的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把课堂教学和工作室导师制结合起来,以便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导师团队直接进入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三、结语

产品设计方向专业教育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关课程设置,以增强产品设计方向学生的文化素质、设计素质和应用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智能产品设计
汽车外饰产品设计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