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质量改进的内涵与思考

2018-12-31

关键词:质量观院系教学质量

高 宏

(安徽工程大学 教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0)

实现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首先就要重视教学质量这一基础,并通过改进实践来实现教学发展的高质量。因为,质量是改进实践的必然走向[1]。要在改进实践中,发挥教学质量建设在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加强大学教学质量改进作为大学办学的重要一招。

一、教学质量改进的内涵

教学质量提高是大学发展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而发展既是数量的增长,也是质量的提高。质量总是体现了多样性的评价观或质量观。教学质量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质量观,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大学个体的性质,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层次、类型和区域的办学特点)、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分布情况,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改进和保障体系,使结构、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

如何树立科学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观,如何纠正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质量观不清晰的状况,最紧要的是对教学质量观的评价特性进行准确理解。对于“教学质量观”,一般认为,人才培养的质量追求应该是一种整合取向的教学质量观,注重“素质”或“教养”培养[2]。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多少遮蔽了质量观的发展性、适应性、整体性、个性化特点。

大学要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主动建设体制机制,形成学校上下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而且,要促进教师及管理人员更新质量观念,聚焦教学软硬条件建设,提高质量意识。具体而言,一是强调发展性,大学要以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发展机制,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非智力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要有持续不断加强改进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和行为。二是强调适应性,建立教师适应性的质量观,其质量的含义应当包括满足实体所需要能力的社会适应性和达到规定的目标。当下,就是要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将教师教学活动的目标改进和过程改进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强调整体性,开展专业与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即不能从局部的视野来评判质量,而要用全局的眼光开展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质量的评判。四是强调个性化,追求学校教学质量的特色发展,教育教学切忌趋同发展,应突出特色,强调差异化,以特色为生命旨归,特色是创新之源,有特色才可能有满意的教学高质量。

二、教学质量改进面临的问题

(一)有违质量观的发展性: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发展机制与观念尚未建立

首先,当前,大学教学比较明显的悖论是,行之有效的质量文化尚未完全形成,质量文化建设有待深入,而一旦形成质量文化的共同理念,却又成为大学上下的思想定势,对需要不断发展的质量行为形成制约作用。因此,很多大学的教学改进模式固化,教学质量改进的氛围不浓厚,教学业绩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尚待完善,教学工作缺乏进一步有效的发展措施。

其次,大学对教学的重视限于口头上的多,从教学上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及不带任何偏见和成见的探索精神。而且,没有客观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再次,大学对学生的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思想还停留在“生产观念”上,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灌输,而不同程度地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教育、创新及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化、意志品质等被忽视,包括道德能力在内的建设都亟待加强。而脱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笼统地讲教育质量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大学要以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有违质量观的适应性: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成为短板

对于教师的培养,当下基本上是围绕学科建设做文章,较多地考虑到科研方面的要求,而对教学方面考虑较少,强调培养学术带头人方面的要求多,而强调培养教学带头人方面的要求少。在很多大学的教学质量建设活动中,不少教师缺乏教学质量改进的适应意识和能力跟进。他们将自身的工作职责窄化为只是纯粹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能力,因而不能充分适应当下的质量改进及评价活动。此外,我国各类大学都在加强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引进,而这些刚刚博士毕业的教师在教学能力的跟进方面显然准备不足。为满足教学需要,大量的青年博士经过短暂的上岗培训后仓促上阵,也部分地导致了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降低。

(三)有违质量观的整体性: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我国大学未能及时地考虑和布局当前与长远可能存在的经济、科技发展与人才市场、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不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一味求大求全,盲目地建设专业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能较好地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内在联系,缺乏深入研究课程的整合或综合规律[3],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与应用性等关系。

(四)有违质量观的个性化:集权式管理制度抑制教学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对于教学改进是以典型的集权式管理体制组织实施的,在学校层面几乎主要集中了教学改进的决策权,院系等基层教学单位应有的活力非常缺乏。但真正具有深远意义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是在基层教学单位进行的。这是因为院系更有能力发现、分析各学科专业领域内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并能有效改进诸如此类的问题。但由于这种体制的束缚,抑制了基层教学组织及教师教学的活力。

三、教学质量改进的思路

(一)健全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发展机制

英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估改革以及日本大学自我评估都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放在大学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国际高等教育保障质量发展的共同趋势[4]。教学质量具有滞后性,因而过程改进更具有重要意义。在目标改进上力戒急功近利,注重长期战略的改进,做好跟踪评价和及时反馈。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过程改进上实行全面、全程的质量改进。在教学质量控制中,主动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参与和监督,欢迎学校外部人员参与校内的质量控制。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要保持活力,必须要从观念的转变上有意识地在教学组织文化中充实质量文化的价值内涵,使制度文化提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促进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质量建设及其保障活动。

学生的就读经验是理解学生质量的重要尺度,尽管学生也可能有一些主观偏见[5]。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科学内涵是要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教学质量的过程以及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以往的评价要求注重观测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进行了充分备课,是否清楚地进行了讲解等方面。

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质量发展的内容要注重呼应时代要求,注重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性是否得到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潜能、研究技能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否得到充分发展。注重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了启发,学生包括科技人文在内的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和培养。同时,要鼓励教师突破课堂内外的时空界限,高度重视和全面关注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构建实施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主体在过去很容易被遗忘,或是被忽视,学生作为“质量主体”,在学期间的切身体验与发展,往往被简单化为单纯的学业成绩,结果便出现“质量主体”非智力能力的培养存在缺位的现象。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大胆改进。

(二)建立个性化的基层教学工作的改进机制

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必须是科学的,要能有效地反映教学内容及其变化与教学(培养)目标是否协调一致,并帮助教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而修正不恰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要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改进的信息化、专业化。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学校二级教学改进信息系统(包括学籍、考试、课堂教学评价等),促进教学资源的院系共享,建立校内各专业的教学合作共享机制。大学的组织结构是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体系,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以院系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必然要有相当大的且机动灵活的权力。因此,教学活动要由传统意义的校级集权走向给予院系的适度分权,这一基本趋势成为当今大学教学改进体制改革的特点。

院系内部应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这三者进行科学分工,形成合力,共同向人才培养聚焦发力。院系内部设立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各自倾注精力于主业。但无论哪个岗位,都要有根据岗位的特点设置好对于人才培养的绩效要求及实际贡献。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对于校院系的相关改进职能进行正确定位。教务处(部)等学校层面的职能部门需强化政策顶层设计、督查督导评估、资源保障、规划协调等服务性的宏观性的职能,而把调配教学资源的权力、开展专业设置的权力、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权敢于放手和大胆地下放到院系单位,将教学改进权、教学改革决策权赋予院系等为基础的组织体系,使院系真正成为灵活的教学改革的决策中心以及改进教学活动的中心。

(三)注重专业与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学校要主动应对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性调整,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科学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使本科教育目标与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相得益彰和相互促进的态势,并对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不断优化,积极构建科学的育人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一是全面分析、准确把握学校的实际,开展学校的办学历史及现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的分析比较等,做好顶层设计,并进行资源整合。对同类院校存在比较优势的专业学科,要加强建设,使这些优势学科专业发展为特色学科,具有冲击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势能。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控制低水平低效益的专业布点,更好地适应国家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需要,更好地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二是在新专业布点及课程建设方面,要分析新专业的社会需求、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专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突破目标,并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在确定专业建设之后,进行课程设置,严格建立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着眼于系统培养的要求,确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提供课程资源的支撑,设计层次清晰的基础课系统以及专业实践的教学系统,重视课程间的衔接和内在联系,改变不同学科的课程相互疏离与彼此隔绝的状态[6],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建设的适应性。

(四)加强化适应高水平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改进要着眼于教师的发展。

首先,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教学工作,把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任务。学校的政策要加强激励、约束、引导,强化教学质量意识,营造质量建设氛围,举办各类教学评奖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改变用单一的僵化的模式评价教师,甚至压制教师发展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做法,通过一些引导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兴趣,形成鼓励教学创新实践的格局。

其次,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注重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互动、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融通,形成科学研究与教学研讨良性互动的格局。鼓励教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要经常反思和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7],并以考试制度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8]。另外,要设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并加大投入,使所有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得到更多的教学进修、培训的全额资助,使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能够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更为深入到位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有更丰富的研究思考和创新,在教学手段上有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突破。

猜你喜欢

质量观院系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础教育质量观“三问”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青岛啤酒“大质量观”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路径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