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2018-12-31徐达奇

关键词:工程专业管理

徐达奇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影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取向

21世纪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已从“产品合格”转变为“用户满意”,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说,就是要使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受教育者满意。人才培养质量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满足用人单位不断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进其持续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富有个性又全面发展,同时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质量的把握,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未来要求为依据。然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自然会有与之相应的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应是有差异的、分层次的,同时也是动态变化的[1]。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表面上是课程之间的关系,实际反映学科、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内在知识逻辑关系,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逻辑关系[2]。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土木工程、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体系发展规律,更要从建筑业及工程管理的现实需求出发,以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和优势为基础,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及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运行机制的有效性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更需要将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工作规范、行为准则、教学活动规程以及奖惩制度等,有效地协调各教学组织以及各类人员间的关系,规范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乃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行为,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高效规范运行。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运行机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建设且运用好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3]。

(四)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的高低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教师的责任意识、精力投入、教学态度等会对教学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和深化的能力,要将传授知识、教授方法和培养品格紧密结合,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将爱国情怀、事业心、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品质,融入课堂、课题、论文等,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4]。

(五)教学资源的支撑度

教学资源为教学理念的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实验条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交互式现代信息化平台,能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小)规模在线课程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得以实现,有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互动教学、自主性学习、课外学习等的开展,还能提升模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还有优秀教案库、项目案例库、工程图纸库、视频动画库、课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以及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也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高素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征分析

(一)工程管理专业特点

工程管理是以工程建设为背景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是对建设工程的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营等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市政、装饰等多个工程领域,需要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以达到工程建设预期设置的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各项目标。可见,工程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特征,同时又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决定了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土木工程、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等不断加强,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为保证各建设工程尤其是大型项目的工程质量,社会对工程管理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的特点。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有时代性、应用性、多样性、国际化,既要着眼于打好专业基础,又要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人才培养和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的有机结合。

(二)工程管理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才能适应、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5]。

1.基础扎实,科学思维。对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有效管理,需要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知识进行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可能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管理问题,没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就无法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将潜在的矛盾和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更无法实现既定的工程建设目标。建筑业必须确立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从“征服自然”向“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转变。工程管理需要跳出单一的工程思维模式的束缚,要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从哲学的角度全新思辨,将“五位一体”的哲学思路贯穿、渗透于工程管理之中。

2.开拓进取,积极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断涌现,现代建筑业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约束条件增多,风险更大,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更要对新事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善于主动出击,抢抓市场机遇,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同时要有开阔的胸襟,有很强的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伴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工程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等广泛采用,没有一个工程项目可以完全复制;每个工程项目的地域、环境、地质、水文、习俗等都有差异,也就带来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的差异,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一次性特点。只有不断创新工程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等,才能对工程建设实施精准管理,确保每个工程项目都能高质量推进。

3.沟通合作,责任感强。现代工程管理面对的工程日益大型化、复杂化、智能化,要与多个行业、不同地域的单位,以及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化信仰的人打交道,而其中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存在彼此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具有全面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能力,能准确表达意向、协调关系、沟通情感、及时解决棘手问题,合理规划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与利益。一个工程项目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不仅仅是建筑企业的一个产品,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服务功能,需要寻求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把“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思想贯穿于工程管理之中。因此,工程管理人员要具备很高的伦理标准和较强的职业操守,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4.全局观念,国际视野。现代工程项目不仅规模宏大、涉及面广,还要与周边环境相融相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人员要改变以往简单粗放式的发展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建设项目及周边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妥善处理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乃至运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实现工程项目整体最优和协调的目标。建筑业“走出去”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工程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团队管理能力和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熟悉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建筑标准、设计规程、技术规范等[6],掌握国际合同管理,以及工程进度、质量、安全、造价等方面的管理,善于分析和管理国际风险,对涉外工程风险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体现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个性发展的理念,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同时要将专业特色作为高质量的重要标志,以适应社会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等特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资源优势,合理进行专业定位和方向的确定,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类型、层次等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制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是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有机整合“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等知识平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既要强调理论知识学习,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既要及时融入先进工程管理理念,又要关注国际工程标准和规则。要从理论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综合训练等方面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系化,以及与理论教学的密切配合,还要将课程体系与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制度相衔接。成立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建筑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发展以及工程管理的最新理念、技术、方法反映在培养方案之中,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常态下建筑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相匹配。

(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建设工程实践经验,善于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研究、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导教师融入学科团队,开展工程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以人才培养推动科学研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与条件,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教学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建筑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引入课堂,使课堂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通。

(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工程管理专业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紧盯工程技术、管理理论等的发展,紧跟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地方工科院校要从实际出发,以现实办学条件为基础,彰显自身资源优势,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与现实工程建设实际无缝对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将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建造、“互联网+”、BIM等先进技术植入相关课程之中,顺序渐进,构成知识体系。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管理之中。在建筑标准、设计规范等方面的教学中,要注重与行业执业资格、国际标准接轨。

(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部分,必须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好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要运用好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开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建立虚拟实验室进行仿真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校校、校企、校地等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强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理论课程教师与实践课程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既培养学生的单项能力,又通过相互联系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培养全过程有效监控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对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将日常监控、定期检查和公众监督相结合。日常监控包括教学执勤、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听课、学生评教、教学信箱、视频监控等;定期检查包括期初、期中教学检查、期末巡考,各类型座谈会等;公众监督包括第三方专业机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实习实训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等。监控内容上,着重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纪律遵守等的监控;监控手段上,发挥多元化监控主体,即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等的作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全员监控。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因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按照 PDCA 循环程序,层层循环、持续改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七)积极参与专业评估认证

主动开展专业自我评估,对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现状、办学质量自我检查,对照评估认证标准找出差距,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人才培养能力的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迎接外部专业评估认证打好基础。专业评估认证是外部质量保证的措施,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地方工科院校要积极申请专业评估认证。根据行业协会所提出的能力标准体系设置相关课程,并从课程的教学方式、适应性、反馈情况等方面加以控制,使课程能对行业协会所提出的能力标准体系做出高质量的响应,并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7]。专业评估认证能促进工程管理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现与国际工程管理教育的接轨。

猜你喜欢

工程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工程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