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研发投资短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12-31顾银宽张红侠

关键词:管理层高质量企业

顾银宽,张红侠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变革、生产效率的变革、发展动力的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调整与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的方向与力度,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制度,为生产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创造生存土壤与拓展空间,使我国经济体系能够提供更多质量上乘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先进适用、能够提供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从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当前我国创新驱动不足的成因

斯蒂格利茨研究发现,当存在创新时,由于研究开发投入大、时间长且存在不确定性,首先创新的生产者其创新成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后来者利用创新外溢能更快地进入市场并获得超额回报,从而导致创新者缺乏创新动力[1]。因此,就创新来说,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地确保激励竞争或快速研究开发的发生。当前影响我国创新投入的因素概括如下:

一是组织冗余水平。组织冗余、业绩差距和破产距离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王艳等研究表明,组织冗余水平与自主创新投入强度呈倒U型关系,国有控股企业表现出更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非国有控股表现出明显的倒U 型关系;冗余资源对私有控股上市公司R&D投资强度的正向影响比国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强[2]。邵云飞等研究发现,潜在冗余与创新投资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可利用冗余、可恢复冗余与企业创新投资强度呈先正后负即倒U 形关系,且不同种类的组织冗余对企业的研发投资的影响不同。企业实际业绩与管理层期望业绩之间的差距会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冗余资源由于能够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支持的同时降低创新投资支出,增强管理层创新投资的动力与信心,从而促进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3]。破产距离与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财务状况越好市场竞争力越强的企业往往加大研发投资,而濒临破产的企业往往会大幅缩减投资[4]。

二是公司治理。刘珈灵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对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影响较为明显,企业创新投资强度受企业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显著,创新环境越是优良的企业越是更多地进行创新投资活动[5]。张洪辉等研究发现管理层规模、平均任期年限对研发投资强度呈正向影响,平均年龄对研发投资强度呈负向影响;董事长、公司高管与监事会主席的持股比例对创新效率影响为正,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6]。由丽萍、董文博、裴夏璇等研究发现企业高管的教育水平与研发投资强度成正比[7]。崔静、冯玲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激励会显著影响R&D投资强度,促进管理层进行R&D投资的意愿,股权激励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对企业的创新投资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8]。

三是政府支持。政府因素主要是政府补贴和税收激励。李丽青研究发现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投资成本、投资风险和人力资本成本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从而增强企业创新投资水平[9]。王苍峰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税收激励越能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投资[10]。Kyung-Nam Kang,Hayoung Park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投资水平取决于其可获得的资源数量,当企业资源短缺且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时,政府支持变得尤为重要[11]。林洲钰、林汉川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质量越高,当地企业的研发投资水平越高[12]。张小红、逯宇铎研究发现政府补贴能够缓解企业创新投资的成本压力、资金投入压力以及企业创新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资有正向促进作用[13]。

四是知识产权制度。Lederman和Maloney发现,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14]。蔡地、万迪昉、罗进辉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会影响到企业家的研发活动配置,不利于各类创新研发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家的研发投资意愿和研发投资倾向来影响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15]。

五是融资约束与金融支持。由于R&D投资是高风险投资,特别是基础性研究风险更大,出于风险厌恶与信息不对称,资金供应者往往不愿意为研发投资出资,故而企业的研发投资来源主要为内部融资,存在融资约束问题。刘胜强等研究发现,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与研发投资强度显著负相关[16]。过新伟和王曦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企业的研发投资相较于非融资约束企业更依赖于内部现金流[17]。梁艳、贺晓晓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研发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是不同的,在顺周期研发投资会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而在逆周期研发投资可能会更易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原因在于不同经济周期投资机会不同,在顺周期资金的投资机会更多[18]。吴丹研究发现在我国异质性企业其创新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也不同,非国有(控股)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相较于国有(控股)企业与高新技企业创新投资的融资约束更大[19]。

王昱、成力为研究发现,国内股权市场对R&D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信贷市场对研发投资的影响不太显著[20]。孙维峰、黄解宇研究发现,地区金融集聚程度和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21]。郭园园、成力为研究发现,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中介更偏向于风险较低、信息更完全的技术创新与扩散阶段的投资,以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更能促进对研发前端基础研究活动的投入[22]。

此外,Mark Hirschey等研究发现,R&D投入水平受到行业特性的影响很大[23]。王红领等研究发现FDI 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24]。企业的创新投资还受到风险投资、企业回报率,负债水平、企业规模以及现金流等因素的影响。

二、研发投资短视

(一)管理层行为与研发投资短视

众多学者认为,企业研发支出越多,企业将来成长性越高[25]。然而,由于研发投资本质上属于高度风险且预期报酬不确定的投资,对企业来说是两难选择。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代理问题可能会导致管理者为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非公司价值极大化的道德风险问题。当管理层短期内无法达到股东的业绩要求时,抑或是管理层为自身为符合市场预期、维持股价以及企业的未来前景等诱因时,可能舍弃长期研发投资以达成目前的盈余目标,从而形成管理层研发投资短视[26]。

Graham et al.针对美国企业财务总监(CFO)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指出,大约有80%的财务总监会在企业面临季盈余目标压力时缩减酌量性支出(如研发支出),有55%会延迟创新方案的实施,有39%会以提供诱因的途径来刺激顾客以增加当季收入[27]。这反映了当面临董事会及资本市场“重短期,轻长期”的压力时,为了提升短期经营绩效吸引投资者,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管理层往往降低研发投资,扩大当期盈余并提高股价。资本市场因无法正确评估某企业是否存有短视行为,只能依据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在存有短视管理行为时,企业的价值通常被高估。

(二)产业竞争度与研发投资短视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经营风险、压力与不确定性会迫使管理层制定决策时深思熟虑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化竞争的时代,研发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28]。通过研发投资,企业在获得较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资源与管理能力的同时,能够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优势,进而创造出新的资源及竞争优势[29]。研发投资不仅与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相关,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未来的获利机会[30],因此竞争的环境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竞争,可以促使管理层努力改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并更审慎思考如何促进企业长期价值的增长,因而更愿意增大研发投资支出,以期能增加企业的绩效进而提高其价值。

然而,由于研发投资的高风险性与预期报酬的不确定性,在竞争程度越高的市场中,高研发投资的企业遭受破产清算的概率将会大幅提升。为了避免破产清算,企业所有者以及董事会更加注重企业的短期绩效,若无法达到绩效目标,管理层将面临薪资减少或被撤换的危机。为免于薪酬减少或被撤换,管理层会尽力完成当期绩效目标,所有决策都会以完成目前绩效作为择优标准。在各种反绩效下滑的对策措施中,以降低成本及增加收入策略为最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由于收入难以增长,当企业盈余表现不佳时,便会有减少研发投资的动机。

(三)风险与研发投资短视

企业的研发投资会面临很大的系统风险,其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Qu,Z.,et al.研究研发投入之于破产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会增加企业退市的风险[31]。黄曼行研究研发投入之于财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高风险中的企业,研发投资越多,财务风险越大[32]。根据经典代理理论,管理层与股东往往存在风险偏好差异,股东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多样化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而管理层通常是风险厌恶者,因为其薪酬与企业业绩相联系。研发投资的高风险性与创新者的热情与信心负相关,管理层对于风险程度较高的行动往往犹豫不决,贻误最佳投资机会,从而失去及时实施该项活动可能获得的利益,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较高的风险环境下,管理层的薪酬不确定性会加大,为了规避风险,管理层会放弃研发投资,追逐企业短期业绩[33]。

三、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投资实现机制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与世界各国一同站在创新发展的竞技场上,创新性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在经济增长多极化与科技创新多极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既有空前的挑战也有重大的战略机遇。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都发生在发展质量不足上,相当多领域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消费品质、消费内容有着更高与更广泛的要求,但国内有效供给不足,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也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内容,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投入的前提在于提供恰当激励,关键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的改革深化。研究新时代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主创新投入规律,完善与重构相关制度,加大自主创新保护与激励力度,培育工匠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产品,对于促进自主创新实践,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与效率转变,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自主创新投入的主体与内容

创新驱动能够节约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高质量发展要求调整资源的投入方向,增加对创新环节和要素投入,提高投入产出的质量与效率。创新驱动需要足够的创新投入来推动,创新的研发、开发与扩散三个环节中,研究开发环节的投入应该成为重点,技术扩散环节则应由市场自主选择;就创新要素来说,应该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自主创新不仅要求新发明即时转化为新技术、新业态、新动力,还要求创新成果及时在全社会扩散并形成新生产力。

新时代创新主体是涵盖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天然就是创新主体,出于生存与发展目的自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要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与投资主体、技术开发与研究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以及创新利益的分配主体。政府作为创新主体其角色应该定位于保护、激励与服务,体现为完善法制法规予以保住、加大投入予以激励并发挥导向服务作用。学术界是生产与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摇篮作为创新主体,通过教育、培训与专利转让使得知识、信息与技术得以扩散。自主创新的源泉在于科学发现,路径在于科学发现成果向产品和技术的转化并形成新的生产力,因此新时代自主创新的过程就是科学发现、发明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扩散的新组合并发挥其合力作用的过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和高质量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创新的体系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要解决创新的激励问题,在加大对国有企业创新激励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激励科技成果及时转化。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自主创新投入的动力源泉

市场竞争机制是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但创新的高风险性、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外溢性使竞争并不能完全解决自主创新的动力。单纯市场机制的功能对自主创新所创造的新生产要素并不能完全起到激励和调节作用,因为其只对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有效。

自主创新的初期往往没有收益,只有高风险的投入,即使在创新的中后期其收益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同时存在被仿冒的可能。创新产品(包括含有新技术的产品)进入市场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创新者在广告宣传示范推广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增大投入与交易成本。创新投入如果不能得到补偿,则创新难以为继;如果创新投入不能获得增值,则创新就不具吸引力。只有当创新投入、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得到补偿,创新收益大于社会平均资本报酬率时,才会形成创新动力。因此,自主创新投入的动力就在于降低创新的风险,补偿创新的成本,保障创新的收益,其制度安排在于研发风险的共担机制、创新投入的政府补贴补偿机制以及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机制。

(三)自主创新投入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

在自主创新的三个阶段中,越是在创新阶段的前端,与市场越远,信息越是不完全,投资的周期越长,风险越大;越是在创新阶段的后端,与市场近,信息较为完全,投资周期短,风险小[34]。由于惧怕和厌恶风险,创新投资行为常常是短期的,热衷于后端创新环节的投资,都不愿意进入研发和孵化高新技术的环节。针对风险厌恶,需要作相应的制度安排来降低、分散或转移创新投入面临的基本风险。风险管理的核心目的就在于降低创新者的风险厌恶,提高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创新者更愿意从事具有风险的创新活动。

从创新投资的专业化角度考虑,创新投资需要专业性的风险投资家或创业投资家。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创新投入主体不同。当前我国进入创新前两个阶段的风险投资家很少,原因在于缺乏风险投资的保险机制。虽然承担必要的风险是创新者必备的素质,但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应该通过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方式主动介入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帮助创新者及风险投资家管理面对的风险。当然这需要对不同创新阶段创新成果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决定创新投资各个阶段的成本和相应的收益。这样既能起到引导性,又能增强创新者与风险投资的信心。

(四)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自主创新投入导向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的要求相应会发生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对产业创新的方向进行统筹,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自主创新投入导向,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体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自主创新投入导向,需要构建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自主创新投入评价体系,纳入高质量发展理念相关指标体系,从新创意、新知识、新工艺与设备到创新绩效及其对人力、财力和物力吸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五)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制度安排

自主创新投入的压力在于竞争,动力在于一定范围的垄断,有序竞争与垄断收益的保障在于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制度安排。

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型的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越多的公司就越可能先破产;研发投入越多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别人抄袭。因此必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规范市场竞争主体,让市场竞争机制真正地发挥有效作用;完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推进要素市场化,推动资源价格、资金价格(打破刚性兑付)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着力点在于从政治、法治、市场与社会等方面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投入的制度保障,以政策支持来提供自主创新的激励导向。完善自主创新投入的制度配置,增强制度系统的有序性与互补性,减少和避免制度冲突及制度真空,实现制度耦合。

猜你喜欢

管理层高质量企业
企业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企业
企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