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2018-12-31徐奋奋
徐奋奋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曾说:“尽管因特网有着显著的技术成就和华美的屏幕布局,然而因特网各项功能之中体现得最明显的还是它的语言特征”[1]。网络流行语伴随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而出现,是网民用来交际的一种语言变体。施春宏(2010)认为“现在很多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同,甚至成为推动语言交际的一个动力”,“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一种社会方言的形成过程,仅此而言,就特别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2]。而主观性是在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基础上逐步催生的一种重视主体的意义观,认为语言不但可以表达命题,也可以表达人们的主观情感和认识[3]。网络流行语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交际规则,社会方言特征渐趋鲜明,其特征之一就是加大了主观性表达的比重。因此,本文拟从主观性角度对网络流行语作一探讨。
2 主观性与主观化
主观性与主观化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所包含的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话语中隐含的对这段话所持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等[4]。“主观化”可以有共时和历时两种解释,共时即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历时则是此种结构形式的演变过程。当前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
3 网络流行语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1)(X车由83.80万元上涨至89.80万元)才涨6万,我是差那6万块钱的人吗?我是差那83万。
(2)(苹果手机降价1300)我像是差那一千多的人吗?我差的是那七千。
Langcker认为视角是观察一个情景的方式,包括焦点/背景排列、优势观察点和主观性[5]。(1)句“我是差那6万块钱的人吗?”既可以理解为“我83万都出得起,6万自然也出得起”,也可以理解为“我出得起6万,但是出不起83万”。前者肯定了作为背景预设的83万,因此焦点是6万;后者否定了作为背景预设的83万,并将其作为焦点,原先的6万则成为背景。既然是预设,自然不能作为焦点;而要作为焦点,就不能是预设,选择哪个作为焦点,取决于说话人叙说的出发点,而情感又往往是叙说的最终出发点。日常语境中如无特别说明,通常取肯定预设义,含有对自己实力的自信、骄傲之意;网络语境中更多地取否定预设义,有对自己实力不够的讽刺、调侃之意,也有对卖家定价过高的不满之意,但陈述价格变动已不是说话人叙说的出发点,表达讽刺、调侃、不满的情感才是说话人叙说的出发点。同时还可看出,否定预设义比肯定预设义要多一个分句,如(1)句中的“我是差那83万”,实际是否定比起肯定是一种有标记的形式,利用这种标记形成一种反差效果,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游戏”功能。(2)句也可以作同样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3)呵呵。
(4)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5)你开心就好。
日常语境中的部分词语在成为网络流行语后,其语义,特别是感情色彩通常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褒义、中性变为贬义最多,由中性、贬义变为褒义次之,由褒义、贬义变为中性最少,既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解构”特点,也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功能是抒发,而不是指称,指称功能已由规范词语承担,而规范词语所不能形象、充分表达的情感,则由网络流行语承担,因此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强烈主观性。例如“呵呵”在网络流行语中使用的时间很长,但词义所蕴含的主观情感已发生很大改变。起初的“呵呵”表示笑声,可以理解为“微笑”,现在“呵呵”依然表示笑声,但已表示“在否定对方的同时,表达强烈的嘲讽和不屑”,可以理解为“冷笑”或“嘲笑”,2013年被网友评为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甚至有“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一说。(4)句也同样,此句原出于蔡依林的歌词,表示褒义,侧重“美”,是其字面义。如今侧重“太”,强调与一般认知不同,偏贬义,引申为对奇葩事物的形容,又与“不敢”相呼应,多用于调侃和自嘲,主观性增强。(5)句表达无奈和无所谓的态度,意思类似“呵呵”,表示嘲讽,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主观性增强。以上几句均与日常语境中使用的意思有很大不同,不再侧重于内容的传递,而侧重于情感的抒发。
(6)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网络流行语的主观性不仅体现在词义的改变上,还体现在词义的搭配上。“良心”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释义为:“名词,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一般与“有”搭配,而不会与“痛”搭配,“痛”修饰的对象通常是具体的事物,如“头痛”“肚子痛”“伤口痛”等,这是在“心痛”的搭配上用“良心”替换了“心”,形成“(良心)痛”结构,而“良心”进入“X痛”结构中也就意味着“良心”具体化,更直接可感。(6)句首先说话人预设了“良心”和“有良心”,因为只有先有良心,后才谈得上良心会不会痛,随后主观上对命题“你良心痛了”是否真实做出判断。这句话除了“你”作为句法主语,还隐含着一个更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如果你有良心,那么良心会痛”,显然,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另外,根据沈家煊对“行域”“知域”“言域”的划分,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说话人批评、谴责的言语行为,即:我批评[P]。说话人要在表达一种想法的同时还要表达一种感情和态度,“传情”和“达意”同时进行,也使得这句话的主观性更强[6]。
(7)这很马云。
(8)这很美国。
(9)这很北京。
(10)这很腾讯。
网络流行语中除了各种词汇,还有很多具有能产性的句式,“很+专有名词”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这个句式是现代汉语并不常见的句式,现代汉语常见句式是“很+形容词”。但在网络流行语中,这种用法大量出现。进入该结构的专有名词,通常并不是表达该专有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本身,而是指称该事物身上所凝结的某些属性或特征,即进入“很+XX”结构的专有名词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这种用法大多选择有新闻热点的、特征显著、有明显标签的人名(马云)、地名(美国、北京)、品牌名或公司名(腾讯)等专有名词,且一般也只用于形容该专有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本身(但目前有扩大化的趋势)。“这”一般指代了某人或某团体的实际表现,“很XXX”的语义则是:这种实际表现体现了XXX的特征或风格。说话人这样说时其实是体现了他对这个实际表现的认识和情感,即专有名词本身就包含了典型行为和人们对其行为的公认评价。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心照不宣”地传递了某种主观情感或价值判断,当某人或某团体充分展现了其特点,或者与说话人对它的预期相符合时,说话人会用“(可以,)这很 XXX”。
(11)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车主多卖钱,买家少花钱。
(12)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互联网思维吗?
(13)明星亲自下场爆料,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网络流行语的主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变化的过程,伴随着指称对象的泛化和指称意义的虚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本是一个二手车网站的广告词,意为销售过程中没有层层的经销商赚差价,从卖家直接到买家,使用的是其字面意思。到了(12)中,使用范围从二手车平台扩大到大部分电商企业,并进一步虚化为减少中间商的一种经营思维方式。到了(13)中,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更加扩大和虚化,凡是直接交流,中间不经过任何中介,资源没有任何损失的行为都可以称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是是基于没有任何资源浪费的赞扬还是嘲讽双方当事人的不当行为,则要视说话人的视角或立场而定。表达式变得“越来越锚定于言语事件发生的语境,尤其是说话者对情景、语篇及人际关系的看法”(Traugott1982:253)。
4 网络流行语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动机
4.1 隐喻
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喻”指的是概念隐喻,其理论思想是由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隐喻让我们用更具体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的或相对无内部结构的事物。”“许多主题,从最普通的事物到最深奥的科学理论只能通过隐喻来实现。[7]”人类基于相同或相近的生活经验而共享相同的隐喻模式,体现在语言中也充满着隐喻。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在网络社会中的一种变体,也大量使用隐喻。Lakoff&Johnson在书中把隐喻分为三类:方向性的、本体性的和结构性的。这种分类法在2003年版中作了更正,“所有的隐喻都是结构性的(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结构映射到另一些结构上);所有的隐喻都是本体性的(因为他们都会创造目标域的实体);同时许多隐喻都是方向性的(因为他们都会映射方向性的意象图式)[8]”。下面试以“XX狗”为例分析隐喻形成的方式。
“XX狗”是网络流行语中非常具有能产性的一组结构,“狗”通常指人,“XX”通常指身份,如单身狗、考研狗、IT狗之类,多用于自称,用来形容自己疲惫的工作状态,这个结构是建立在经典的隐喻表达PEOPLE ARE ANIMAL之上的。源域是人,在网络语境中指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处于社会中下层、生活艰辛、孤单;目标域是狗,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社会地位低、生存状态差的特征,与现代社会年轻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相似。因此,将人的意象图式投射到狗的目标域中,形成“XX狗”结构,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狗被称为“汪星人”。
网络流行语中隐喻众多,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隐喻具有集成度高、具体、开放的优点。通过一个具体形象,使人想到这个形象所具有各种特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目的。例如“XX狗”仅通过“狗”这一具体形象,就可以使人联想到艰辛、孤单、社会地位低、忠诚、呆萌等各种特征,并且随着文化的交流碰撞,还可以挖掘出其他特征。二是隐喻基于相同或相近的生活经验。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方言,天然具有排他性。网民基于相同或相近的网络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隐喻,心照不宣地传递某种主观情感或价值判断,例如鸡汤、白莲花、送命题、求生欲等。
4.2 经济性
经济性是两方面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是通过最小区别的有效率的最广泛解释,另一方面是提供信息的最广泛解释,语言的发展涉及冲突和解决问题。在生产言语的过程中,一直习惯认为说话人存在减少言语信号的倾向。信号的简化一般是由表达的惯例化(习语化)导致的,说话人不是发现近似说出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而是重复表达他们以前曾经听到过的。这种惯例化或者习语化的表达可以被储存起来用作简单单位。在话语中,它们自然就比创造的和很少使用的表达出现得更为频繁,而在以前它可能确实很新颖。表达的习语化又往往导致信号的缩减和简化,说话人为了寻求强化表达性而产生新的和创新的说出事物的方式,这是典型地通过结构的“除惯例化”来实现的。表达性具有双重功能:为听话人改善信息性和允许说话人与之同时传达对情景态度的,这种情景包括言语情景[9]。这种创新过程典型地基于经济性原则,具体而言,这种经济性就是为了新的目的而重新使用现存形式。
“很+专有名词”典型地体现了经济性原则。将现代汉语句式“很+形容词”中的形容词替换为专有名词,但保留了形容词的功能,同时又传递了某种主观认识和情感,既改善了信息性同时又传达了对情景的态度。当前网络流行语中大量出现的方言词汇,例如“酱紫”(福建南平话,这样子)、“捉急”(安徽、山东等地方话,着急)、“辣眼睛”(武汉话,看到不该看、不好看的东西)、“伐开心”(上海话,不开心)等,不使用普通话中现有的词汇,而选择相同意义的方言词汇,表达内容没有变化,但表达性更加突出,这样的词语或句式经过多次重复,听话人一听到就会立刻理解其言语行为,说话人无需再多说,表明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起作用。网络流行语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细思恐极”等,将丰富的含义浓缩进入成语般的四字格式中。如“细思恐极”出自微博,含义指仔细想想,觉得恐怖到了极点,多用于形容人的感到恐怖的心理;“不明觉厉”出自电影,含义指虽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感觉好厉害,但这种形式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尚存争议。为了新的目的而重新使用现存形式,并可用作简单单位存储,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当这些表达式惯例化后,人们又要开始寻找新的能够强化表达性的表达方式,这也是网络流行语不断更迭的根本原因。
4.3 词项—构式互动
在语言的认知观看来,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统,均属于形义配对。两者传递的意义都是概念性的,代表了对经验加以概念化的方式,从而将其应用于语言编码与表达;两者的区别在于其所编码的意义是具体还是抽象,是简单还是复杂。词项的主要任务在于指称和描述,因此占据首要地位的必然是概念内容。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概念内容,作为主观识解的成分处于背景位置。词项内隐的主观意义要获得凸现,有赖于构式语境的激发。构式的核心特征是构式义无法完全从其组成部分或已有构式中加以完全的预测,其本质上是一种非组合意义,与主观性的非命题意义本质存在天然的契合,因此许多构式在整体意义上通常与说话者的主观认识、态度有关[10]。
但语法构式的主观性有其偏好,常与特定类型的经验事件存在对应关系。从认知构式语法观来看,构式的体验性基础在于对经验的编码。但从大量的语料来看,构式主观性的体验性基础偏好于对受损经验的编码。人类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受损事件通常使人感到不快,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更大,由此语言表达中形成了对负面表达的偏好。网络流行语中数量多、传播快的表达通常是负面表达正是基于此种原因。此种偏好也使得对受损事件的编码通常伴随着说话者的移情,即说话者将自身认同于其所描述事件的某个参与者的情况。在同等条件下,说话者优先移情于己,因此,当事件参与者与说话者重合时,主观性体现得最为强烈。同时表达受损事件的构式通常也蕴含了说话者的态度,如同情、嘲讽、遗憾。试以网络流行语“被XX”为例,分析如下:
“被XX”从2008年流行至今,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单谊(2013)认为被就业、被小康、被代表、被增长、被自愿等“被XX”结构多是折射出主体的非自主性和无奈,引进动作的施动者已被略去。结构上仿拟“被迫、被盗、被告、被捕”等单音节动词构成的固定词语,这类结构本就多指不利的事,属于对受损经验的编码,“被”字结构本身也属于对负面表达的偏好。而说话人为了凸显自己的某种负面情绪,运用“被XX”这一在语言表达中已规约化的构式,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赋予该构式,反过来,又用已被赋予主观感情的构式来衬托自己的感情。也就是说,说话人通过移情的表达手段,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不如意”处境,用当事人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11]。
5 结语
网络流行语发展至今,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主观性增强,几乎没有纯指称而不含任何主观性的网络流行语,相反,很多流行语将情感抒发作为首要功能;二是各类构式大量出现,构式与主观性相结合,使人们的情感表达越来越方便,不利的一面则是趋同严重,限制了语言丰富性的发展;三是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大量使用,将主观性不但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更通过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上蕴含了更明显的主观性潜势,并与语境相结合,处于开放的状态,语言的游戏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作为社会方言所呈现的新发展、新特点,也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只有重视考察语言交际的每一个窗口,才能更有利于促进语言学知识的增长,推动语言生活健康和谐地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