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校科研管理
2018-12-31仕敏朱达荣谢发之褚楚
仕敏,朱达荣,谢发之,褚楚
(1.安徽建筑大学 数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大学 科技处,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高校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1],而随着普通高校队伍的不断壮大,普通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随着信息化管理时代的发展,及时发现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方法、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普通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也是普通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 普通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科研管理理念落后
1.1.1 科研管理工作仍采用“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
多数普通高校仍采用行政命令手段进行被动服务,使得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管理人员只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管理人员的被动服务使得管理工作效率低下[2]。
1.1.2 科研管理工作多采用“机械式上传下达”的模式
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对于即将发布的通知未能提前加工整合、未能提前思考通知中可能存在的疑惑点,常常因匆匆转布信息,而导致一个项目材料的反复退回与修改,不仅增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也给科研管理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极大的降低了科研管理效率。
1.1.3 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协同合作”意识
校院两级之间常处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没有达到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的共赢局面。一方面,体现在校级部门疏于对院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使得院级部门在执行校级下达的任务时,常常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体现在院级部门管理人员缺乏对科研一线人员的关心和引导,以项目材料的收取为例,院级部门未能起到把好“第一道关”的作用,常因细节问题往返在学校与学院之间,增添了许多无用功,降低了整体的科研管理效率。
1.1.4 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与企业合作方面缺乏“主动性”
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未能及时关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尤其是纵向基金项目,过于侧重理论研究,常忽略了企业需要,使得科研成果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对接口,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降低了科研管理效率。
1.2 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
当今科技发展迅猛、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科研项目种类增多,科研管理人员知识储备不足,能力不够,必然会降低科研管理效率。另外,人才引进是普通高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普通高校科研队伍逐步年轻化,多数科研主力军是应届博士毕业生或者博后工作人员。他们虽然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多数时间投身于科学研究中,疏于对科研政策的研究,以及缺乏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意识,而科研管理人员常因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未能及时给予透彻的解读和正确的指导,往往导致年轻的科研人员错失很多项目申报机会,这也是科研科研管理效率不高的原因。
1.3 科研管理手段落后
多数普通高校刚刚步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目前多采用计算机录入、手工统计科研工作量的人工管理模式,没有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3]。随着普通高校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科研种类的不断增多、申报科研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难以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信息,已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的科研管理需要,全面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
2 对提升普通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思考
为了解决科研管理过程所遇的上述问题,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针对科研管理理论落后的问题
2.1.1 将传统“管理与被管理”模式,转变为“积极主动服务”模式
一方面,积极主动的探索国家新出台的科研政策,方便随时为科研人员解读;积极寻找国家科技政策中与本学校相关专业的结合面,正确引导科研人员合理申报项目,为学校科研工作者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另一方面,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及时完善学校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灵活化,更好的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科研工作。同时,学校应建立有效奖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考评制度,使得科研管理人员在晋升过程中有据可依,解决管理人员晋升时的后顾之忧,可大大激发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得他们真正从“被动的积极”转变成“主动的积极”,积极主动地服务科研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效率[4]。
2.1.2 避免“应付式”的上传下达通知
对于上级部门的通知信息,科研管理人员应先研究透彻通知涉及的人员范围、具体要求、时间节点等,并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加以细化说明,做到快速有效地通知到相关人员,以达到高效率的目的[5];对于下级部门的反馈意见,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收集汇总,研讨解决对策,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优质高效的服务于科研人员。
以纵向项目为例,一个立项项目的管理流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这里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发布通知,催促提交材料等细节。对于前期管理,管理人员首先需认真研究各类项目申报注意事项、及时转发相关通知、做好权威解读准备,快速高效指导申报人完成申报工作,并督促立项项目负责人启动项目计划,合理利用科研经费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对于中期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项目进度、阶段性成果、经费开支情况等,提醒项目负责人写好中期检查报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以保证项目课题组及时完成所研项目;对于后期管理,管理人员需要督促项目课题组按原计划,保质保量完成预期研究成果,并将项目结题报告及时报送主管部门核准结项。只有保证每一个项目管理的高效性,才能实现提升科研管理效率的目的。
2.1.3 加强校院两级合作与交流,协同管理
对于院级管理,学校应在院系设立专职科研秘书岗位,科研秘书负责学院科研一线人员的管理工作,及时了解科研人员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实施过程所遇问题和所提要求。例如,一些网站和数据库的使用版权需求,学院应收集汇总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校级管理部门,尽快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以便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基础保障;主动关心科研一线人员,用良好的服务态度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对于校级管理,校级管理人员与院级科研秘书之间应定期开展科研工作交流会,及时传达学校最新政策动向、定时了解科研一线工作人员情况、实时沟通管理过程所遇问题,争取做到同一类问题,不反复做无用功,找寻最快捷有效途径,形成良性循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另外,项目管理权限应适当地下移到学院,采用多层管理,通过院校两级审核,学院对于科研一线工作做到 “把好第一关”,及时指导和催促科研人员完成学校通知工作,校级对于学院统一上报的项目做到“看好最后一关”,两级协同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率。
2.1.4 科研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发挥出科研工作的意义,科研管理部门应主动与校外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做好企业与校内科研人员的连接口,实时向科研人员传达需求。同时,定期开展企业交流会,让科研一线工作者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需求、把握市场的动态需求,是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效率[6]。
2.2 针对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的问题
2.2.1 需要引进一批专业性人才
虽然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暂时没有科研管理这个专业,但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科技法规知识、财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等基本专业背景知识,所以引进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性人才,构建专业化管理团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保障[7]。
2.2.2 需要加强科研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或参加科研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学习国家新政策、了解新导向,探寻本校与国家政策相切合的科研优势点,大力推进发展优势方向;同时,经常与同类型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共同分享专业知识和技能,互相交流借鉴,通过对不同管理理念的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探寻最符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方式,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目的。
2.3 针对科研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
首先,学校需要开发或购买专业的科研管理系统,提供科研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立基础数据库,完善历年学校科研类项目电子档案归档制度,逐步将人工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化,实现科研项目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其次,需要构建专业信息化团队,团队成员应直接参与系统初期的设计和维护,能在系统测试阶段及时征求使用者的意见,实时测试系统各项功能,不断优化系统,达到系统利用率最高的效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8];同时,注重网络信息安全性,加强科研管理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长期工作,需要全校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使之不断完善,实现科研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才能最终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总之,在普通高校科研队伍的快速发展下,给科研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首先,普通高校必须做到积极主动服务,热情周到地为科研工作服务;其次,需要培养专业化管理团队,掌握科研管理中所需知识与技能;同时,需加强校院两级协同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局面;最后,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促使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