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典型做法及思考
——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为例
2018-12-31曹宣明
曹宣明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1]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榜样引领。大学生朋辈榜样来自大学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方式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基点
马克思反对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考察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抽象的人性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每个个体从出生之日起,总是置身于物质的生产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这种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又是发展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基点。“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的”的人意蕴和决定着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人的现实本质的差异决定了人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3]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触及的社会关系迥异,以及个体在发展中呈现不同主观能动性,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显露出“差异”和“不平衡”。这种“差异”和“不平衡”表现为先进与后进、典型与一般的多样统一,这就使利用朋榜样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价值应然性活动。随着社会环境、教育和大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的不平衡”,为价值应然性活动成为价值实然性活动提供了实现可能。
(二)模仿观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机制
“一心想象着将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在别人眼光中表现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比较,并且老是想着如何把早期养成的角色和技术与当前的理想原型结合起来的问题。”[4]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镜像’并加以认同的过程。”[5]解决自我同一危机,实现个体社会化,大学生需要“重要他人”和“镜像自我”进行自我关照。如何实现这一关照,由关照走向自我反思超越,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个体的行为是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基础上获得的。”[6]班杜拉将人类的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但以间接学习为主,人们不可能事事都去经历,“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榜样是人成长的一种需要。”[7]注意、保持、复现、动机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朋辈榜样引领大学生的重要机制。榜样人物优秀的品质、模范的行为、卓越的成就成为大学生聚焦点,引起大学生注意;利用人类特有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注意到的行为的编译,以概念的形式保持再现;通过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激发个体的动机,使得个体的行为越来越趋同榜样示范行为,进而实现自我成长成才。
(三)朋辈榜样教育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实效性
熟人中推荐好人、在生活中发掘好事是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具有易找、易学、效果好的显著优势。大学生的朋辈榜样来源于大学生群体之中,校园中自立自强、学风创优、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典型,他们活跃在校园之中,极容易被发现、挖掘、选树、模仿。“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的建构和心灵习性的养成,那么它就必须依赖受教育者亲身的世界经验和生活体验,以那些亲身的世界经验和生活体验作为依据”[8];“榜样教育要遵循价值契合规律,价值契合是指榜样与教育对象在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上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9];“大学生与榜样之间的差距越小,意义关联就越大,实现榜样目标的希望就越大,他们的行为动力也就越强,身边榜样的作用也就越有效”[10];“榜样与学习者的相似性、能力水平以及榜样者的声誉和地位是影响注意的重要要素”[11]。共同世界经验和生活体验之下,年龄、兴趣、需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实现朋辈榜样与普通大学生在心理、情感的同频共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心理和情感的认同是大学生对朋辈榜样优秀的品质、模范的行为、卓越的成就最深沉的认同,这种认同一旦形成将激起大学生内在的向上向善的需要,决定大学生向上向善动机,支配大学生向上向善行为。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10年来,通过寻访活动感染和带动了一大批青年学生自强自立、拥抱理想。
二、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的典型做法
在“全国、省、校”三级体系的支撑下,10年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产生1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 0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7 9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形成了选树标准平民化、参与主体广泛化、流程运转公开化、宣传推广立体化等典型做法,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选树标准平民化
榜样的力量在于真实,面对思维活跃的青年大学生,“高、大、全”传统的榜样教育效果式微。“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榜样正由‘传统英雄’向‘平民典型’转变,越来越多的‘草根英雄’得到社会认可和喜爱。”[12]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10年来坚持在熟人中推荐好人、在生活中发掘好事,选树标准平民化,选树了一批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榜样,为大学生照亮前行的路。从选树类型上来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继承爱国奉献、道德弘扬等传统榜样类型,增添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公益服务等方面典型,使寻访“接地气”、“涵生气”、“聚人气”。从具体的报名方式来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带有“海选”性质,凡是符合基本报名条件的青年大学生都可以关注“中华全国学联”微信公众号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微信公众号,注册报名。这种带有“海选”意蕴的报名方式,为“草根”的“逆袭”提供了通道。纵观10年来当选的中国大学生之星,并非是985、211高校所独有,来自非211、非985高校大学生约占到近40%。当选的自强之星都是身边人在讲身边事,也都是身边事在教身边人,他们不是“白富美”,他们的事迹也不是“高、大、全”的遥不可及,而是平凡之中体现的伟大、平静之中彰显满腔热情、平常之中凸显强烈责任的凡人善举。
(二)参与主体的广泛化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公众参与其中才能接受教育、获得理解、产生认同。”[13]“鼓励普通人在对话性的环境中进行反思,在参与合作式思考中得到积极体验。”[14]大学生参与到朋辈榜样选树培养的过程中来,朋辈榜样教育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以主体广泛化参与,吸引数以万计青年大学生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体系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构筑起“全国—省—校”三级活动体系,各省级团委、高校团委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为契机,举办省级、校级寻访活动。各省级团委向团中央推报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人选应从省级“大学生自强之星”中产生;省级“大学生自强之星”候选人应从各高校“大学生自强之星”中产生,实现“校校皆有”的目标。从参与方式来看,符合基本报名条件,有意愿参加自强之星寻访的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海选”的形式进行注册报名。2013起,在寻访活动过程中,组委会还开展了“访我身边的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校媒好新闻奖”评选活动,实现了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人人皆可为”的目标。候选展示阶段开通“海投”微信投票,线上线下的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寻访活动的参与率、覆盖率和影响力,普通大学生亦是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的“剧中人”,寻访活动也成为普通大学生“价值有涉”性活动。
(三)流程运转规范化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有机界到无机界,每一个事物都属于一定的系统之中,依附于一定的系统而存在。“决定整体及其性质的不仅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基质——要素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 (要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15]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运转由不同的子系统构成。在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过程中,流程运转的规范化确保了各个子系统的相互耦合,实现了“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16]的系统优化。
按照不同角度,可将系统分为“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框架结构与运行结构、硬结构与软结构。”[17]“转发”“集赞”“展示”“公示”“大众网络投票”与“专家组委会”投票相结合扩大了寻访活动的参与率、覆盖率和影响力,实现了青年大学生的有效监督,实现了程序公平、公正、公开的软结构和榜样内在影响公、信、力硬结构的有机统一。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来看,各高校团委根据全国寻访活动安排,开展校级寻访活动;各省级团委在各高校寻访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级寻访“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在全国层面,全国组委会将通过“中华全国学联”微信平台发起对各省级团委推荐的11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进行投票,构筑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寻访体系,层层推进,实现了榜样在时空上的有效切换。从框架结构与运行结构来看,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由选树榜样、宣传榜样、榜样引领等不同的运行结构组成,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过程中,实现了运行结构的有效衔接,并且不同运行结构相互渗透,实现了耗散最小,效率最高的优化目标。
(四)宣传推广立体化
发挥朋辈榜样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需要对榜样人物及事迹凝练、宣传、推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10年来形成了全媒体联动、对象化传播、多渠道展示、长时段链条宣传的立体化宣传推广机制,为大学生的模仿学习提供了可学、能学、易学的生动形象。
“宣传手段对学生朋辈榜样学习的效果有重要影响,而且从均值来看,新媒体对于思想引领和个人发展效果的影响都很明显。”[18]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在充分利用中国青年报、各级团省委主办的青年报等传统媒体的同时,积极运用中青在线、团中央以及各级团组织微博、微信新媒体,做好“微”文章,开展微博、微信转发、积攒、点赞、投票活动,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全媒体联动格局,让朋辈榜样及其事迹的传播动起来、活起来。作为语言媒介的文字、图片、视频在展示爱国奉献、道德弘扬、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志愿公益等典型事迹时,各有千秋,具有不同的优势。在寻访的过程中,设立“寻访我身边的自强之星”好新闻奖,好新闻奖作品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形成不同的语言媒介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事迹的对象化传播。在宣传推广展示上,通过事迹展示、巡回报告、颁奖典礼等多种渠道,宣传先进事迹,不断增强自强之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开通中国大学生自强寻访专题网站,系统展示宣传历年来当选的自强之星的事迹材料,固化寻访成果,持续关注榜样人物的成长成才,做好跟踪报道,延长了宣传链条。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形成的典型做法是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有益经验。当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9]新时代,要汲取大学朋辈榜样教育的经验,不断加强改进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思考
(一)运用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发生机制,坚持“人为”和“为人”的统一
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是社会(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在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和模仿学习机制之上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人为”和“为人”的统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0]榜样教育总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榜样总是彰显那个时代主旋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追求独立解放,突出‘舍生忘死’;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时期,围绕保家卫国,突出‘公而忘私’;‘文革’十年,囿于路线偏差,突出‘政治至上’;改革开放初期,基于主题转换,突出‘拼搏进取’;市场经济实行后,应和时代变化,初显‘多样人性’。”[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2]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实现伟大复兴,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荆棘困难在所难免。大学生是时代“弄潮儿”,也是实现“四个伟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要立足新时代,选树挖掘,反映“四个伟大”过程中的大学生典型,发挥他们在大学生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人”是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落脚点和根本归宿。在发挥朋辈榜样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始终是主体。”[23]人本主义理论创立者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并认为人的本性是乐观积极的的;人的价值是人本省所固有的,有倾向性的;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本主义现代代表人物罗杰斯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并认为个体总是处在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在发挥朋辈榜样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朋辈榜样为“镜像”进行大学生自我审视,寻找差距,积极践履,激发内在动机。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还要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适应大学生成才特点。根据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可以把人群划分为网络原住民、网络移民、网络光观者、网络局外人四类。当前95后日益成为大学生主力,他们生下来就不是伴着报纸、广播、电视长大的,而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网络原住民。网络就像他们的一个离不开的器官,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积极开展网络转发、积攒、点赞、网络投票活动。
(二)遵循思想品德(质)形成规律,坚持“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过程,一般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发生矛盾的内化阶段、解决矛盾的斗争阶段和外化为行为的养成阶段。”[24]皮亚杰认为,内化具有“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是主体把社会发展要求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之中,成为自己图式的一部分,内化只是量的变化,不会引起质的变化,“顺应”才会改变原有的图式结构,实现图式的质的飞跃。“内化”中的“同化”和“顺应”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就能完成,在内化的过程中,个体的思想,乃至心理必然还会反复的斗争,这需要不断的激发个体的动机,进行不断的强化,尤其是自我强化,最终把“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实际的行动。人思想品德(质)形成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相统一的过程。
坚持“内化”和“外化”的统一。首先需要“适应超越”的选树榜样,为大学生提供参考和参照。大学生朋辈榜样来源于青年大学生群体之中,在选树的时候,要遵循青年大学生现有的认知图式,树立的青年榜样既不能“高、大、全”,又要使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质)和代表的社会要求高于大学生现有的水平,这种“适应超越”的榜样才能引起青年大学生认知图式的矛盾运动,才能激起青年大学生的“同化”和“顺应”。
其次需要广泛的宣传阐释榜样。“大学生渴望成才,希望早日适应社会,但大学生活毕竟不同于社会生活,甚至二者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这就使他们有时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学习什么? 如何成才,怎样成才? 这是大学生认知心理的基本特征。”[25]朋辈榜样选树出来以后,要积极利用新闻报纸,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通过事迹展示,巡回报告、故事述事、专题网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要加强对榜样优秀品质凝练,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参照。
再次要激发大学生动机,反复强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大学生在对榜样品质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往往是循环往复的,需要反复强化。班杜拉将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种,这就需要在开展朋辈榜样教育时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尊重榜样的良好环境。积极为青年大学生提供行为践履的平台,对于其良好的行为给予正面的评价和反馈。要积极吸引青年大学生到朋辈榜样选树宣传阐释的活动中来,使其在参与过程中,明确自己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激发青年大学生内在向上向善的内在需要。
(三)坚持系统思维,实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统一
“在现代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复杂的系统几乎无所不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种系统。”[2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27]从横向上看,系统思维把事物看成由各种因素、条件、情况、结果和可能等组成的动态复杂的体系;从纵向上看,系统思维坚持把事物看成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新时代,在开展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要树立系统思维,实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统一。
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要立足新时代选树榜样,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榜样、着眼于大学成长成才开展引领,整体推进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要系统分析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大学生)、教育者(社会、朋辈榜样)、环境、内容等诸多要素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是由培养选树、宣传推广、引领教育等子系统的组成的层层推进的过程,三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要摒弃线性思维,树立立体思维。整个过程中,选树培养是基础性工作,关乎朋辈榜样能否“立”得起来、“走”得下去。因此,在程序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选树程序的监管;要利用各类平台,对候选人的事迹材料进行公示和展示;要吸引青年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在利用微博、微信开展点赞、投票活动时,对于弄虚作假的“网络刷票”行为坚决取消其候选人资格。宣传推广是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放大镜”,关乎大学生朋辈榜样影响力和覆盖面。在对朋辈榜样的表现方式上,坚持“传统”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既要利用传统的方式邀请朋辈榜样深入到青年大学生中间来,开展宣讲、巡礼等活动,又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点赞展示宣传活动。教育引领是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落脚点,要坚持关联性原则。要营造尊重榜样、爱护榜样的良好氛围;发挥与其他教育引导合同的协同作用,形成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合力;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个体向上向善的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