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专业方剂学课程“点-线-面”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31吴元洁南淑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医学教与学知识点

赵 黎,吴元洁,章 健,王 茎,南淑玲,许 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1]。一次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成功。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体现中医药思维的重要课程,是理解理、法、方、药的重要一环。如何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意识与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对中医学专业方剂学课程进行“点-线-面”教学设计,现将实践中的思路与实施情况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中医学专业方剂学课程目标要求进行“点-线-面”教学设计

教学中“点”指的是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也包括难点和疑点;“线”指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面”指的是超越知识“点”“线”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平面结构,包括学科面、态度面、育人面。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熟知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把握本课程及其相关、相近课程的知识衔接关系与能力要点[1]。每一门课程目标均是为其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中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较强的中医传承能力的应用型中医学人才。故中医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设定为:掌握临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加减运用,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通过“点-线-面”教学,学生不仅可学会某一首方剂的知识点,而且能拓展到某一类方的组方规律,并能结合临床把握此类方证与辨治,很好地实现中医学专业方剂学课程目标。

2 方剂学课程“点-线-面”教学设计的实践

笔者借鉴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经验[1-4],将教环节、学环节均在点、线、面3个层面展开。在此过程中,教师得以把握课程内、外的知识衔接,体现“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开始融会贯通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1 教与学中“点”的构建 准确确定教与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1]。教学重点是指课程所反映的该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技术、能力。如补益剂的重点即为补益剂的定义、适用范围(虚证)、分类及重点方剂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知识、技能。如作为补阳剂的肾气丸,如何理解补阴之品药多量大,而补阳之品药少量轻?教学疑点是指教师或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值得商榷之处,具有可变性与创设性。如学生在学习当归补血汤的组方用药时,产生疑问与思考:黄芪在方中的功效是否仅仅是补气生血?大剂量使用是否符合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其用意何在?在此层面上,经常运用问题式教学,将设疑的环节放在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上,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点”的设计,学生能够把握本门课程的核心知识,具有对虚证等常见病证进行诊断、立法、遣药组方或成方加减的基本能力。特别对教学疑点的提出与解决,学生可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薄弱环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与学中“线”的构建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除关注知识点之外,还需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教与学的“线”设置是将知识点在知识单元、课程中,以及课程之间的有序呈现连接成线进入设计方案的过程[1]。

以补益剂为例,在课程内,可将不同章节补益剂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进行横向比较,使单元内各分类的代表方之间形成“线”,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中都用到益气健脾的药物组合(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在课程间,学习各代表方的方证时要用到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知识(如气虚常涉及肺、脾,血虚常涉及心、脾,阴虚常涉及肺、胃、肾,阳虚常论及肾),以及《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虚证);在学习各代表方的临床运用时,又要联系到后期《中医内科学》的病证——泄泻、不寐、虚劳、腰痛、崩漏之虚证,从而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线”。也可延伸第二课堂,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补法”与“消法”“下法”“汗法”“清法”“温法”的分别配合使用,以及“以下为补”“以消为补”“以补为消”等,从治法特点与临床应用等方面深入,将“八法”的知识融会贯通。

以补益剂为例,通过“线”的设计,学生能够记忆重点知识线,融会贯通“补法”配合其他治法在虚证的运用,把握补益剂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等知识点的整体脉络。

2.3 教与学中“面”的构建 教与学的“面”设置包括了学科面、态度面、育人面,是超越知识“点”“线”的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具体病证时比较中西医不同的治疗手段,如对四物汤、归脾汤等中医治疗手段与器械刮宫法、注射黄体酮等西医治疗手段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虚证的功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小论文形式纳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坚定中医药可靠性的信念,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德育的渗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科研思维指导教学设计,请学生结合所学中、西医学知识,设计补血剂治疗动物失血性贫血的实验,或设计补益剂调节老龄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实验,以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

学生应在有效学好“点”“线”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本学科的主要学术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及相关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了解方剂对应病证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思考方剂治疗相应病证的优势所在,避免知识碎片化倾向。通过“面”的构建,学生并不是盲从书本与权威,而是在批判思维中创新实践,培养高阶能力,端正学习态度与动机。

3 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验证“点-线-面”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在中医学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点-线-面”的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其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由点及线及面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既可把握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又可构建本学科内、外的知识网络,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几年来,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创新比赛、中医药知识竞赛、方歌大赛等项目中取得好成绩。其二,教师不断加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学设计、评价、反思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同时,教师在“点-线-面”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撞击,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对我校方剂学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4 讨论

总之,针对传统教学的讲解方式易流于浅泛和局部,个别意义上的方解分析往往难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方剂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医学专业的特点,对方剂学课程进行“点-线-面”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方剂学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意识与能力,培育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对教学设计理念的学习,提高教学设计、评价、反思的能力,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点-线-面”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中医学教与学知识点
楷书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教与学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