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的美学解析
2018-12-29张敏
张敏
摘要:《无问西东》中视听元素运用“虚焦”的表现手法、音乐三层回环、中国传统美学“视听”化呈现的美学手法,体现导演对青春题材的史诗抒写。本文选取影片几个段落分析,探究导演在镜头语言、场面调度、蒙太奇等方面特殊意图,深入理解影片美学表意手法的应用。
关键词:“虚焦” 视听语言 美学表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58-02
《无问西东》由李安同门师妹李芳芳编剧导演,讲述了不同年代下发生在清华园中四段青春故事,在时代变迁中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纠葛,最终拨开思想混沌寻得真心。影片从外层来看四段故事体现清华人一脉相承听从内心的“基因”,从内层来看四段故事是对青春乃至人生精魂的凝聚,阐释了一种无问西东的人生姿态。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和人生的影片,女性执导很好的传达了青春的细腻、敏感、倔强、无畏、美意……这不单是表现在剧作上,在视听语言上也有直观的隐射。本文重点从“虚焦”切入点来探究《无问西东》中视听语言美学表意的形式及用意。
一、“虚焦”交代人物关系
“虚焦”是摄影术语中选焦的一个部分,选焦的呈现形式是只让某一平面清晰对焦,其它平面模糊的方式,包括浅焦和深焦两种形式,电影《教父》中对焦点的应用十分讲究,通过对深焦和浅焦的变换来揭示人物关系和人物情绪。影片《无问西东》中,导演通过焦点处理从视觉方面既准确传达了人物关系,同时又映射了人物的命运走向。
影片第二段故事讲述了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个人物之间的青春故事,三人第一次出场时导演通过“虚焦”的视听语言将人物内心的无法言表的感情准确传达。
王敏佳和陈鹏出场后的第一次眼神交流,王敏佳是远景,陈鹏是近景,景别跟人物内心情绪有密切关系,景别的选取直接是人物情绪的外现,直观体现了保守的年代里,面对众人的调戏,两人内心的懵懂。两人第二次对视,导演用了两个不同的镜头处理,王敏佳的是固定中景镜头,陈鹏的是中景推到特写的镜头,两个镜头的转换之间采用的是虚焦呈现形式,这个不同的镜头处理外现了两人不同的心理的状态。推镜头在影像中有直观进入人物内心的作用,在王敏佳的审视下,作用到陈鹏身上体现为推镜头,此镜头直观的将陈鹏对王敏佳爱的喜欢阐释了出来。相反,陈鹏的眼神作用到王敏佳身上,镜头用的是固定镜头,王敏佳羞涩的看着陈鹏,章子怡的表演诠释得也很到位,把她对陈鹏朋友间的喜欢展现了出来。
王敏佳第一次和李想见面时,很像陈鹏与王敏佳见面的情景,王敏佳到西医科去找李想。第一个镜头是王敏佳在楼道上喊李想,两人站在不同的楼道上,虽然王敏佳很热情,但两人之间还是隔了整个院子,两人都处于画面的两端,这个构图也像观众暗示了跨不过的距离。此外对于景别选取也是不同的,切到李想时是用近景呈现的,切到王敏佳时是远景,而且陈鹏一直在王敏佳的旁边,这样的剪辑和取景方式,也暗示了三人之后的三角关系,以及最终陈鹏和王敏佳走到一起的结局。三人汇合后,导演给了墙上一幅画的特写,画中是三个人,特写时间占据了三秒中,进一步的去暗示三者之后的三角关系。
类似的手法在影像当中比比皆是,导演一方面通过“虚焦”的形式交代人物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构图、景别的切换、预示性的镜头交代三人未来的感情走向,应用专业的视听语言的形式来讲故事。
二、视听“三层”回环往复勾勒美学深意
影片《无问西东》在视听语言的方面极其讲究,应用一切视听手段,呈现出美学盛宴。音乐是导演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每一段故事中都有抒情式背景音乐响起,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故事中,音乐几乎贯穿整个过程,开始是轻快的背景音乐,作为这段故事第一层音乐。影像的第二层音乐——主调音乐第一次响起同时伴随着两个事件,第一个是陈鹏拿着为王敏佳刻好的章去找她时,第二李想当众宣读去边疆工作的场景,导演通过加重的背景音乐形式暗示三人相似的心境,陈鹏对王敏佳无果的爱,王敏佳对李想无果的爱。影像第三层音乐——主调的复调,包括两个事件,第一个是陈鹏看到王敏佳帮李想学习穴位,陈鹏内心欢喜又失落的心情通过音乐很好的传达出来了。此外,影像的第三层音乐——主调的二层复调,从悲剧中升华,带着跟随内心的真诚,王敏佳走过陈鹏走过科研之路,走过的荒漠之地,也走过了她内心的荒漠之地。
沈光耀的故事中,也是通过音乐的“三层”主复调回环呈现的。第一层音乐是沈光耀在教室里听雨时的背景音乐,这时的他衣食无忧,唯一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思想比较纯一。第二层背景音乐在警报炸毁柴房时,阿山被炸死,沈光耀坐在废墟之前,面对家族反对和自己内心归宿矛盾斗争中,他放下了手腕上的珠子,投身部队时响起的音乐,此部分是影像的主调音乐,也是从这一刻沈光耀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像后面镜头中拉伸的纤夫一样,开启了自我归宿之路。这一部分剪辑也寓意深刻,将一代文豪泰戈尔去世的画外音与吴岭澜和沈光耀剪辑在了一起。泰戈尔是吴岭澜的启发者之一,泰戈尔去世了,但沈光耀找到了自己内心,有很深的寓意。第三层背景音乐的响起,作为复调烘托着主调音乐,是沈光耀在飞往云南山村,为当地没有食物的孩子送食物时响起的背景音乐,具有悲剧色彩,同時又有溢出屏幕的无愧。这第三层音乐在沈光耀去世时再一次响起,完成沈光耀精神世界的救赎之路。
三、中国式“留白”的视听美学设计
《无问西东》的音乐设计中加入“留白”的中国风元素,从视听方面塑造中国意境之美,构成影像的视听美学。导演在声音设计上包括客观和心灵上两种声音,这种声音的处理方式,用中国风的方式,将不同年代的独特性精准传达。其中,沈光耀请求沈叔帮自己将青蛇蛇胆带给患有眼病的父亲时,月下切磋拳法,背景音有秋虫私语、吉他声响起,有清风吹过,嬉闹声,打水洗衣服的声音,影调清冷,技艺娴熟,三两音效勾勒出中国美学意境中的“留白”。这一场景采用中近景拍摄,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对沈光耀和沈叔的展现,对环境没有太大的凸显,单从画面构图来讲,此场景是封闭的,但音效的加入使封闭的场景鲜活起来。透过视听,观者能延伸出沈光耀的童年往事、家教严苛、父亲眼病等,抵达中国美学意境以有形现无形的哲学深度。音乐在《无问西东》的应用,很好的将人物含蓄羞涩的感情完整传达,将人物内心矛盾纠葛准确的传达,让观影者企及语言抵达不到的“形而上”美学之境。
沈光耀的故事中,导演着重从听觉方面来展现中国传统的意境之美,但在吴岭澜的故事中,采用视听两种形式,且更多以视觉来展现中国风式的影像美学。此片段从小贩商喊有年代辨识度的“红壤的烤白薯”开始,紧接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夹杂着“慌快”并焦躁的音乐节奏,展现的是张贴成绩单的情节,音乐的焦躁也展现了学生焦躁的心绪。此外背景音中有清冷的鸟语,将“物态化”的生活鲜活呈現。透过音效能揣测出故事发生的年代,感受到1923年北京的街道的清冷,众多学生讨论着墙上的成绩单,此时一个地道北京腔的人劝慰着考的不好的学生。在这个片段中,音效的呈现比较常规且局限,对中国风式美学意境的营造主要通过视觉画面实现的,旁白配合着进入画面的中国绘画式构图,镜头从地平线大前方平移切入,地上白色的冬雪与上方际白的天空呈上下对比,应用固态化物象展现出清冷寒冬、东方际白、枯树剪影、点滴黄灯,将1923年的北京雕刻凝固。这种独特的画面呈现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中“留白”精髓,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影像对“史诗青春”的抒写,画面中的景与人已不只是故事中的景与人,而是特定历史时期清华园内一批人的现实抒写。
《无问西东》在视听设计中,不单完成了故事呈现,同时也完成了中国式意境的营造。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故事好拍,难的是拍出一片时光,她具体解读到对于海拔三千公尺以上蘑菇村的视听设计,指出蘑菇村一定要听到高原的风声感,她非常喜欢那些大雁的声音。在中国文化中,雁鸣不论是回家还是悲伤,都有很多特别的意味,这些对于视听语言的讲究,也是她对时光设计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视听语言是影像表意的核心,李导应用一切视觉和听觉的手段向我们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强大,在服务于影像核心主题之上,又为观影者带来一场精致的青春史诗美学盛宴,这也使《无问西东》在国产青春题材的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5版)[M].彭吉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孙伯.美国社会“选焦”:《教父》中的一种镜头语言及其表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6).
[3]粱君健,李芳芳.故事好拍,难的是拍出一片时光——《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访谈[J].当代电影,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