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2018-12-29何芳梅

家长·下 2018年2期

课前预习,独立质疑,营造自主阅读氛围

正如爱因斯坦著名言论强调,兴趣成熟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课改后,喜欢学习汉字,并主动学习也被视为小学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预习的重要性,结合导读提升帮助学生预习得有效率,使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围绕导语自学预习,在进行深层阅读时,以思考为中心进行自学。在进行自学预习时,学生可对重点难点进行标记,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并对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与研究,并经过自行查阅工具书来解答问题,产生学习的动力,在自己解决问题后增加学习的信心。在预习过程中的合理质疑,可推动课堂形成良好的听课氛围,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铺垫。

例如,在进行《白杨树》的学习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一毛不拔的戈壁会出现这么大的白杨 树?爸爸为什么在哥哥提问后,脸色会变了呢?”等,这正是课前阅读产生的效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利用设置疑问,进行相互吸引,教师作为引导人的角色,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创建轻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要注意组织教学时充分融合情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素养为核心,应在良好和谐的学习阅读氛围中,使学生在此氛围中放松身心,保证思维的运转,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其自主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当前我国在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机制,充分落实创新教育理念,强调与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角色的引导性,组织课堂纪律引导课堂节奏,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进行思维的锻炼,思想的升华。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指导与点拨,以此加深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感悟。教师可利用课堂情景创设,通过情景中的提问,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激发其探索精神。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提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增加学生的动力,并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能运用提问的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思考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结论并进行内化。可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引导提问,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提问不砸缸的话,还有其他其方式救人吗?在不破坏缸的情况下,别的救人方法有哪些等,通过此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其思维运转,增加课堂生动性的同时,带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读写结合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读是一项基本技能并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准备,可在读的过程中就产生对阅读含义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字的表述充分洋溢作者的情感,使学生通过多读而进行对文章系统而深层的理解与领悟,并通过精读课文实现对情感的感悟与升华。使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交流,与书中人物进行交流,亲近课文并与其进行对话。

如《爬山虎的脚》学习时,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按照其写作顺序进行课文的阅读与剖析,由整体到细节再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多角度分析问题、重视观察事物顺序的思维模式。《爬山虎的脚》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是利用爬山虎的叶子特点特性、突出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介绍其它向上爬的状态与方式。从这三个角度,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想法,了解作者的仔细观察,精准用词。

根据品读作者生动、准确的语言,感受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分析理解掌握爬山虎脚的特点。正如俗语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力也比不上书写留下的印象深刻,教学时要重视有机结合读与写,使得学生阅读的成功与效果更扎实牢固。教师可通过增加学生阅读量、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对优美经典的语句进行摘抄、书写读后感等方式,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有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利用读写结合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忽视了人文素质培养。而在创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化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利用兴趣阅读突破传统观念,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将阅读的内容局限于教材课本,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教师在尊重与了解学生个体的阅读差异性基础上,为不同学生制定针对性阅读计划,并合理帮其进行阅读规划。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渠道,通过组织定期的交流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探讨。利用班级图书角的构建活动,将学生、教师的闲置书籍资源放置在此处,便于学生之间的阅读与借阅,实现节约开支的同时,丰富书籍的储备量,增强课余生活的书香气,形成浓郁的班级阅读氛围,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阅读成为班级集体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