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中学“学”中悟

2018-12-29甘杏芳

家长·下 2018年2期

运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幼儿参与活动

在“玩中学”活动中,在学习方式上,它特别强调“面对问题要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就好像有一个寓言故事曾经说过:一只小猫问自己的妈妈:“我应该吃什么呢?”妈妈说:“人们会告诉你的。”于是小猫就向附近的人家家里走去,当它走过一家人家时,人们把肉藏了起来,当它经过另一家时,人们把鱼给藏了起来。哦!鱼和肉肯定就是我喜欢吃的东西了。这就是妈妈的高明之处,它不是直接告诉自己的宝宝,而是通过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感受自己应该怎样去适应生活,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在集体教学中,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教师习惯于把答案告诉孩子,教师要敢于说“不知道”,要像寓言故事里的猫妈妈一样,教师要相信孩子的脑子里不是空荡荡的,他们有想法、有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要设法启发孩子自己去探究,将探究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在活动中,对于孩子的提问,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幼儿,如“老师知道你很聪明的,胆子大一点,你一定行的,试试看,没关系的”等。在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和一个鼓励的动作,都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能使孩子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

养成好习惯亲历操作活动探寻答案

动手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的就是证实或推翻实验前自己的猜想和提出的假设,让结果的真实性来证明。在操作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摆放与“玩中学”活动的成功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生鸡蛋和熟鸡蛋”中,教师要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上面分别做好不同颜色的标记、盘子、蒙布、桌子上有记录表和记号笔等东西,如果没有规则和计划的摆放,就会使整个操作桌面显得杂乱无章,而且不利于幼儿操作。所以,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对整个桌面物品的摆放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到幼儿操作时的方便、有序进行摆放,为顺利开展活动打下基础。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能使“玩中学”活动的开展更为顺利。就还拿“生鸡蛋和熟鸡蛋”来说吧,生鸡蛋容易打碎,蛋清蛋黄会流了一桌、一地,还会弄得操作纸上一塌糊涂,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所以,在前期准备中,教师请孩子在家向爸妈学习敲鸡蛋的技能,通过学习敲鸡蛋,了解鸡蛋壳又薄又脆又易碎。在活动中应听清楚要求,不能随意地玩鸡蛋,在摇动鸡蛋和旋转鸡蛋时应该轻拿轻放。通过先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操作实践,孩子们能听清要求,按照规则轻拿轻放,并能根据自己操作实验后的结果进行认真地记录。

不断探索寻找合适的实验记录方法

记录实验信息是“玩中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孩子在活动中的“理解”和“困惑”。幼儿的记录多半是将实验方法、实验的结论画成图,由教师或者家长记录下孩子的话。不同时期做的实验记录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记录,也是孩子们成长的记录。所以记录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要在活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让记录表发挥更大的功能。

记得在一次教研活动中,那是一次小班的集体活动“玩中学”《沉浮兄弟》中,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了解葡萄、龙眼、小芒果、苹果、香蕉、梨、桔子等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大胆地猜想,然后通过尝试,把水果放进水盆里。通过实验,小朋友明白了有的水果会沉下去,有的会浮起来。

首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有的教师建议让每个小朋友尝试个人记录的方式。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张记录表,上面做好了沉浮标记,请小朋友把沉浮的水果分别记录上去。结果有的孩子在记录表上胡乱记录,无法如实记录结果,有的孩子根本不知到底该怎么记录,能力强一点的孩子也不能很完整地把实验结果都记录下来。综合这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在集体讨论时重新调整了方案,认为这种个人记录的方法,对于小班孩子不太适宜采用,因为小班孩子毕竟各项技能掌握还不够完善,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还不能很快地反映出来。于是,我们尝试采用小卡片粘贴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实验结果。教师给每组分别准备了沉浮标记。先是猜想哪些水果会沉下去,哪些水果会浮起来,然后通过教师提问和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告诉大家。再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用水果粘贴纸,把这些水果分别贴到相应的标记下面,结果活动效果明显提高。

“玩中学”活动并不像我们平时想象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围绕自然科学领域展开的科学教育,讲究的是让事实说话,让结果的真实性来说明。“玩中学”的过程,靠的是教师的引领,教师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我,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素养。结合现在的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在各个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提供等方面,要按照这种理念,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供幼儿操作、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悟。在“玩”中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小手更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