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乐高玩转科学
2018-12-29何晅
巧思冥想,梳理整合契机
游戏主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乐高建构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之一,它的课程充满趣味与创意,能让幼儿带着探索的目的快乐地搭建,并与同伴合作游戏。这明显不同于传统的集体学习活动,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与学习的欲望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科学活动《汽车发射器》中,孩子们自行探索与建构,搭建发射器与小汽车,通过比赛他们发现运用长轴会比短轴发射得更远,幼儿在游戏中就会产生对力传递的初步体验。
直接操作,积累幼儿亲身体验
乐高的每一块积木可以相互连接在一起,样式丰富,能很好地支持幼儿表达心中所想,并帮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积极探究,积累有益的经验。反观我们的科学、数学活动不也是这样吗?《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直接动手操作是乐高建构与科学、数学活动的相似之处,奠定了其成为幼儿科学学习方式之一的基础。
材料独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选择乐高课程与科学、数学活动相整合不仅源于其系统化的课程,更因为它有着独特而又种类丰富的操作材料。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教具,或运用一些简易的替代物,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的。往往有教师因为教具的繁琐而在活动设计时放弃一些精彩的环节。这时,乐高建构材料就显现了它的优越性,其特有的马赛克系列积木组合,专门为了发展幼儿数理逻辑能力而设计,工程积木和机械类积木能够帮助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感知很多身边的科学现象。因此,利用乐高游戏的材料作为学具开展科学、数学活动是可行的。
巧妙选择,开发活动项目
《指南》引领,确定发展目标
例如,在科学探究方面,针对4~5岁幼儿,《指南》提出目标:“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于是,我们开发了乐高的《有趣的管道》系列活动,利用管道积木,搭建各种或直或弯的通道让小球通过,帮助幼儿感受重力的现象;针对5~6岁幼儿,《指南》提出目标:“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便开发了《早期结构》系列活动,通过建构桥、塔等常见物体,体会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在数理逻辑方面,针对3~4岁幼儿,《指南》提出目标:“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度等量方面的特点”,我们又生成了《高高矮矮》《长长短短》等活动,让幼儿在建构“沙发”“楼房”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大小、高矮,还可以让幼儿数一数楼层,练习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遵循规律,基于幼儿经验
在开展乐高科学探究和数学操作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已有建构经验,搭建适宜幼儿发展的支架,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小班幼儿在建构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缺乏建构技能,我们就会重点设计一些垒高、围合的活动,等幼儿进入小班下学期,再逐步渗透一些互锁的技能,进入中大班,我们再逐步加入一些工具与小零件的使用,如螺丝刀、齿轮、轴等。
巧于观察,提炼指导策略
启发为主,自主探索
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客机》的开展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建构“客机”,更在教师的启发中发现机身与机翼的比例关系,当机身变大,机翼就要做出改变,大机身就要配上大机翼,否则飞机就会失衡。在大班科学活动《树枝修剪器》中,幼儿感受到杠杆原理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我们便追问:“把树枝修剪器竖立起来这像什么?”幼儿说像两条腿,像机器人在走路,于是,幼儿有了新一轮的创意建构,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机器人作品就诞生了。
关注个别,尊重差异
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提出新要求的同时,我们不能用“一把尺”来评价所有孩子,应对不同能力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中班排序活动中,对能力强一些的孩子,我们会启发他们组建略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或向不同的空间方向进行排序。
引导合作,友好交往
随着乐高整合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有的需要合作建构之后进行比赛或共同游戏,有的则需要合作进行主题建构,完成一项大型作品。这就面临着讨论规则,选择材料,分工合作等问题,教师在指导幼儿建构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们的合作,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友好交往。作为教师,我们要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支持幼儿开展科学、数学活动,让活动游戏化、生活化。乐高建构游戏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但能不能抓住契机,就有赖于教师能不能仔细研究材料,深入思考,巧用方法,将一些看似无关的材料利用起来,架起建构与科学的桥梁,从而开启幼儿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