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8-12-29张静

家长·下 2018年2期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初中,是学生青春期的开始,是学生正确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德育作为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成为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实施主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指导人员,是整个学生家庭的托付载体。他们作为学校、学生、家庭三者之间重要的纽带,不仅担任简单的课业教学和班级管理,更加肩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在初中阶段,班主任如何对学生的思品进行良好的引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作用,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成为我们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在担任班主任的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我平日的教学与管理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我始终认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应该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

将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是德育的重要基地。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品行,道德的获得,大部分都是从课堂上获得的。可以说,课堂上给予学生的“精神复合营养”是最全面也是最丰富的。但是在传统的认识中,人们通常将德育工作押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上,认为自己科目的教学只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就行,甚至是单纯地认为“德育就是管理”而撒手给班主任。也可能因为我是班主任兼任课教师的缘由,在这一点上体会颇深。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是始终伴随的。当学生学习获得成功时,一个赞扬的手势;当学生面临挫折,一段鼓励的话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只帮扶的手……这些都是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讲授和技能获得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更是不可忽视,试想,一个满腹经纶的人,缺乏道德修养,唯利是图,可以肯定地说,他所接受的是失败的教育。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灵活、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学会怎样做好,怎样做好人,在伴随智育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将德育渗透在具体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之外,课堂外的时间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想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中“机缘”式的渗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花更多的心思,组织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在德育活动的组织上,通常要讲究三个原则:序列性、主题性和连续性。所谓序列性,就是要根据时令机缘,顺序开展,不能颠倒。比如说,每逢新年学校举行联欢会,各个班级,各位学生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正是展现自己才华的大好时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但是如果错过这个时令,反而在阳春三月或重阳四月开展,则会导致事倍功半;所谓主题性,就是要求每一个德育的活动都要有一个主题,明确德育的重点。比如五一劳动节,此时就可以组织“劳动光荣”类似主题的德育活动,开展大扫除或者是野外拾荒等,提升学生的卫生意识;所谓连续性,就是指德育活动要连续而不间断,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想起来就举办一场,想不起来就忽略过去,这样没有长性,也会影响德育的渗透效果。

此外,除了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之外,还应该在学校内多增设一些心理咨询,定期观看爱国影片,升国旗仪式等。同时,在学校的橱窗中,班级的黑板报上,也应该做好德育宣传,应用正面的引导,纯化学生的德行,开启学生的心智,升华学生的人格,从而形成“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将德育渗透在家庭教育中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点,作为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通过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第二,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班主任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班主任一定要注重把德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