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导入初探

2018-12-29刘根香

家长·下 2018年2期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好的导入语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就“根据不同课题采用不同的导入策略”谈点心得。

巧借图片,释解题义

这种引导法较为直接地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些课文题目的重点词具有抽象性,有些课文题目是学生理解词义的难点,这一类的新课导入不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时候,就可以用巧借图片、释解题义这种导入法。

吴玉燕教师在教学《欢庆》一课时就非常成功。针对二年级的孩子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欢庆”一词有困难,吴教师用“张灯结彩、空中烟花五颜六色、舞狮舞龙”的图片,并配上喜庆的音乐。先让学生欣赏,之后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了很多与图有关的好词。后来教师又问,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说出过年、过节,还有国庆节等都可以看到。最后教师总结“像这样人们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挥龙舞狮就是欢庆。”

在该片段中,吴教师用图片做铺垫、做引子,让学生观察说话,积累词句,充满语文味,同时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教师的这种导入没有把学生的思路停滞在字面上,而是凭借本课教材,适当拓展,步步启发,扩大学生思考范围。这样,使学生理解了“欢庆”的意思。想象到欢庆时很热闹,有助于理解本篇课文的内容,体会文题与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就把词、句和篇的训练,紧紧地融为一体了。

朗诵诗歌,激发兴趣

诗歌有韵律,朗朗上口,富含韵味,适合朗诵,可以有效激发兴趣,有些是讲名人故事的课文,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如王崧舟教师教学《一夜的工作》。

教师: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诗人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读完后,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

在该教学片段中,王老师用一首描写周总理的诗歌,并配上自己声请并茂的朗诵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接着又让学生读谈体会,学生是在多元感知中进入文本的。像《邓小平爷爷植树》等也可用此法。

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情景引导,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方法。

比如《月光曲》一课,可以进行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昨晚老师欣赏了一首钢琴曲,听着,听着,就被那优美动人的琴声深深地陶醉了。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同学们想一起来欣赏一下吗?同学们,欣赏了这优美动人的琴声,你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这样美妙的钢琴曲究竟是谁创作的呢?它的曲名又是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课件出示课题、贝多芬像、贝多芬简介)同学们,看着《月光曲》这一曲名,你能猜想出《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切地感悟美妙的《月光曲》。这例课文导入,以“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为设计理念,层层深入,破题开篇。课堂伊始,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境,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在情境中让学生畅谈自己听了《月光曲》以后的独特感悟,让学生猜想《月光曲》表现的内容,让学生描述课文插图画面的情境,再融合教师的语言评价,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扩展学生个性的空间。

明确目的,深化认识

这是一个以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的为主要内容进行破题开篇的方法。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开始时,学生也应该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阅读目的,即该次阅读要达到一个什么结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的,不仅可以强化阅读教学本身,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定向能力的主要手段。

比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后,先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质疑问难,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这一课的学习目的: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认为学习这篇文章应当学习什么?也就是说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应当学到几方面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根据读物特点和自身基础来确定阅读目的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引导和自发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觉确定学习目的的定向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心理倾向,也是对班级授课制“齐步走”的一个调节和补充。

在实际运用当中,我们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及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要求,再结合教师个人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