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018-12-29门晓航
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蕴含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精神态度,所以写作这块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现在大多数高中生的写作现状来说,他们在写作时不是肚子里没有墨水,没有东西可写,就是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的没有灵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阶段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写作的花拳绣腿,为的是让高中生服务高考,而对于真正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素材教师根本不去关注,所以导致学生没有写作的动力。而在新课改的发布和实施之下作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师注重作文实际能力的教学,还要结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来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开展生活活动,激发写作的兴趣
写作源于生活,作文就是生活的反映,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多多开展生活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把生活和写作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乐趣。
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课讲述的是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以及探讨父母的理想角色,我借此课文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生活活动:走进生活,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对自己的爱有何不同?自己心中理想的父母角色是什么样的?并以此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和父母朝夕相处,现在专门让他们观察父母,所以他们就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而第二天的作文回馈更让我惊喜:“妈妈的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爸爸的爱像大山,深沉又伟大……”“每天和妈妈爸爸住在一起,却没注意到他们的头发早已花白,他们就是我心中理想父母的角色……”
可见,教师们通过一些生活活动的展开让学生拉近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学生还能在生活活动中积累写作经验和技巧,去记录下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不再觉得写作是他们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大山,而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分析用词用句,积累写作的素材
学生只有对写作的兴趣是不行的,只有满腔热血却无处发泄也达不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所以,这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作者的遣词用句,挖掘作者的写作思维来积累写作素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阶梯,学生们只有领会到文章的精髓所在才会真正地把知识变为自己的,从而积累到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名著以及好的书籍、文章、短文等等,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经典片段、句子进行分析和品鉴。如语文教材中《荷塘月色》这一课,朱自清荷塘夜色的描写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是好的,耐读的,还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好在何处: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让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还有这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喻成裙子……
综上所述,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后天的耐心教导和细心培养。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文章带领学生品鉴其中的用词用句,从而让他们感知文章的之后整体构架。这样一来,文章中的精华才会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且对学生从今往后的写作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产生情感共鸣,营造写作氛围
在进行一次以“离别”为主题的作文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无从下笔,这时我就跟同学们说:“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不久前学习的《再别康桥》吗?在这诗中诗人描绘了康桥的美丽景色,还用最细腻的写作手法表达了离别康桥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康桥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同学们不觉得自己和诗人非常像吗?”听了我的问题每个同学都面面相觑,摸不着头脑。这时我接着说:“同学们离开家来学校求学和诗人一样也是离别,离开最爱的爸爸妈妈,离开自己的故乡不就是离别吗?同学们就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也抒发一下自己的离别之情。”听了我的话学生们纷纷附和,表达了对于离开家乡以及爸爸妈妈的依依不舍,在这种充满了离别之情的氛围下,学生们很快就有了写作灵感。可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和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营造了写作的氛围。这样,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细腻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态度和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才能使文章变得有血有肉。而且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文章就会写得流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主动权,还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整体语文学习也有了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