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妙的艺术手法美好的思想愿望

2018-12-29霍东阁

家长·下 2018年2期

《醉翁事记》是一篇因“治滁政绩”而“乐民之乐”且“能达于进退究通之理”的精美游记。“乐其乐”,从表象看是“官民同乐”“与人共乐”,而从深层次看则是“乐民之乐”。其中“爱其俗”不只是爱自然形成的民俗,而是治滁而生成的社会风气和滁人原有民俗的融汇。全文以一“乐”字作线索贯穿始终。这个“乐”是作者能保持为人大节,处穷通临祸福而无愧于古君子的光辉精神境界,而不同于历代迁客骚人的寄情山水。

初中语文课本选编的《醉翁亭记》是在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即宋仁宗庆历六年所写。当时欧阳修四十岁,正当壮年,却以“醉翁”自居,因欧阳修忠直敢言,刚正不阿,屡遭权奸群小的攻击,壮志难酬。作者虽在文中倾墨于闲适山水,但却掩饰不住不得不寄情于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复杂情怀。

他的这篇游记散文虽然以写景为主,但并不是单纯地描摹自然景物,而是把自己放进去,将人物的活动与秀丽的山水结合在一起,使景物都蒙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造就一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语言上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骈散兼行,音调和谐,是文赋的一种新形式。本文是欧阳修的力作之一,我们先从艺术手法上加以探究:

其一,赞美滁州山水的秀美时,以“乐”字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如文章一开始,就描写琅琊山林木葱茏,峰壑幽美,酿泉清澈甘甜,山路曲回,绿丛中闪现出小亭飞檐,在这清山隽美的景色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得“山水之乐”,作者已经在这如画山水中陶然心醉了。如描写山间朝暮和四时变幻万千的美景时,就写作者“朝而往,暮而归”,他的山水之乐达到了“乐亦无穷”的境地。滁州不仅有山水之美,又有丰饶的物产,“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真可谓人杰地灵,就是禽鸟也“鸣声上下”,歌咏山水之美之乐。

全文的四个段,以十个“乐”字贯穿,第一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写景的范围由大到小,由俯到仰,由面及点,自远而近,一步步地把读者引入佳境。再有以太守取名,伏下一笔,把“庐陵欧阳修”留作全篇的结句,这样既使文章曲折有致,也显出作者表面的安逸与内心的深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进一步说明了“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第二段写四时之景,突出了“乐亦无穷”之笔;第三段写了游琅琊山之乐及与民同乐;文章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尽兴而返,飞鸟也得意山林之乐,尽情上下飞鸣,并点明了“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二,全文运用骈散句相配合,错落有致,连用二十一个“也”字,一咏三叹地把写景与抒情,运用“由散到聚”手法绝妙地表现出来。

《醉翁亭记》是篇优美的散文,由于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文章风格,可把它看作散文诗,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前者呼,后者应”,骈散相间,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抒情委婉,淋漓酣畅,毫无斧凿之痕。

作者写景时,采用了“由散到聚”的写法,一起笔,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就概括描述了滁洲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下写西南诸峰,因为那里“林壑尤美”。然后再把范围缩小,突出介绍那“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再往下,视野推前,由俯到仰,沿山路而上,先写听觉,渐闻水声;接着写视觉,看到两峰间的泉水,点出这是“酿泉”。继续前行,“峰回路转”突然出现一个“翼然临于泉上”的亭子,至此点题“醉翁亭也”,文章从开头到这里敷设五层笔墨,层层烘染,步步逼进,一步步把读者引入佳景。

其三,托物言志,象征类比。

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是内容、是本;“文”是形式,是明道的工具,即现在所说的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可以探究一下,如果欧阳修不被贬为滁洲太守,何有“醉翁”?没有“醉翁”,又何以有“醉翁亭”?那就无从产生《醉翁亭记》了。作者只不过是把“醉翁亭”当作一种象征,一种感情的寄托罢了。文章托物言志,不说自明。

欧阳修被贬后,内心郁闷沉重,无法排解。作者只有寄情山水,获得一时的欢乐,暂时借酒去掉内心的抑郁之情。因此,无论是滁州山水泉林,飞鸟幽泉,都成为作者的感情寄托,那些自然景物仿佛都被蒙上了一层灵气,变成了富有象征意义的东西。

下面我们从作者的思想愿望方面加以探析:

北宋中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由于以范仲淹为首的开明派遭受打击,欧阳修放言直谏,又遭权奸忌恨,被贬为滁州太守,真可谓宏才难展,抱负难酬,一种失意落魄的郁闷之情便在《醉翁亭记》中借山水之情宣泄出来。虽全篇表面自然闲适,却隐含着无穷的抑郁,泼墨山水实属无奈,山水如此之美,又为何“饮少辄醉”?很显然,醉翁之醉,并非游山玩水,纵情豪饮所致,实属消极避让于山水之间的一种借酒超脱,慨叹明主不遇,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而伤感沉沦。

与此同时全文通篇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实是难能可贵的。从描写“滁人游”开始到“临溪而渔,酿泉为酒”,作者甘心与布衣为伍,并设“太守宴”与众宾同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革除政弊,减轻赋税,使人民安居乐业,耕且织,以发展生产,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美好的思想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