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

2018-12-29丁彦伟

家长·下 2018年2期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掌握好语文知识是学习各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知识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标点)、阅读和写作六大部分,其中写作是最高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词句用法的情况下,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提及语文写作时总是一筹莫展,“没有东西可写”“词不达意”“表达不出”等情况时常出现,教师也为此煞费苦心。本文将创新写作的教学方式,进一步细化写作步骤,让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

明确写作基本要素

小学作文的文体一般为记叙文。记叙文内容具有六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确要写的内容后,选择要采用的记叙顺序——顺序、倒叙和插叙以及写作手法等。这样基本的概念清楚后,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来让学生更加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结构。

以冀教版四年级《新年礼物》为例,时间:新年的前一天晚上;地点:小阁楼,牲口棚;人物:麦克和爸爸;事件的起因:麦克想要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事件的经过:麦克掐着点儿计算着,醒了二十多次,在四点钟之前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去挤奶,第二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奶的工作;事件的结果:爸爸非常惊喜,两个人紧紧拥抱。该篇课文是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在原文中的表现是“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三点差一刻了,他激动地坐起来,套上衣服,摸索着溜下楼梯,悄悄地打开吱吱嘎嘎作响的木门。”这样,能使学生摸清整篇文章的大概脉络,在自己写作时可以按着这样的方式谋篇布局。

创新写作教学方法

趣味性教学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记叙文这种文体就是一种故事性文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将故事的高潮部分一分为二。只讲到前半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挥联想能力,自己补充下半部分。或者对于具有开放性结局的故事,让学生们依据已有的情节写后记。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音频、图片和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五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例如,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女孩乌塔》一文中,讲述了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周游欧洲的故事。在课文的最后这样写到“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要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教师可以让学生接着讲述乌塔以后将要发生的故事。既练习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主题性教学

教师将小学语文写作内容大致分类,每一类代表一个主题内容,进行主题讲解。可以分为:人物类,事件类,自然风观光类等。以人物类为例,教师可以以“记忆深处的那个人”作为主体,对人物类写作进行讲解。比如,对于人物展现的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可以从外貌描写入手,也可以从他做的某一件事入手,甚至是一件特殊的物品。以小见大,让学生从某个细节入手,这样就不会感到茫然而空洞。

实践性教学

这里的实践分为阅读实践和活动实践两个部分。首先,教师要在学生写作之前,带领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方式。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好相关的语文知识,写作时就会事半功倍。其次,写作不是抄也不是搬,而是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背,而是要教会学生使用各式修辞手法。带领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修辞的用法,让学生以充足的生活经历和活动实践作为写作的基本素材,只有自身经历过才具有创作的动力和激情,就不会出现“不知道该写什么”的状况。

细化写作思路步骤

写作的思路一般为:审题——构思——大纲和关键词——填内容(素材)——字、词、句的使用。例如,在写“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时,首先要审题,这是一篇记事类文章,构思事件的六要素,以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要表达是什么样的主题或情感,写出文章大纲。其次结合自身经历开始讲述事件,注意细节描写和修辞的用法。最后,根据之前的大纲检查补充,有效避免了虎头蛇尾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前谋篇布局的习惯,好的写作思路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写作顺序、文章格式以及素材。与此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力,以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个性,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