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全程的幼儿美术评价
2018-12-29耿亚萍
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有艺术地评价,不仅可以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怎样才能有艺术地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呢?尤其是针对刚入园小班幼儿的作品。小班孩子刚入园,在之前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中来到同一个教室,面对同样一次次的美术活动, 孩子的表现差异性是活动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些情况,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全程关注细节和个性的不同展现
有肯定、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班本主题《圆圆的世界》中孩子认识到了很多圆形的东西,并且通过基础的圆形进行“变异”,如变盘子,变小猫,变小花等。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幼儿用圆形的彩纸变出了一朵美丽的花,可是在拓印叶子时,一不小心把叶子拓印到了“枝条”外面,一时停在那,为那片叶子伤心。他说:“小叶子走了,它要死了。”这样的语句和他最近看的绘本故事有关。可是如何让他“受伤”的心灵得到恢复呢?“宝贝,你的这片叶子真漂亮,看它在风中跳舞呢”一听这话,孩子的心情立即飞扬了起来。接下来我说:“每片小叶子都有它特别的本领,有的会和小树枝一起给小花提供营养,还有一些它们会跳舞哦。”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印了很多片不同的叶子。活动结束,看着他开心的笑容,我想这才是一次真正的入心的美术活动。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微小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正确的鼓励,让孩子的心性随着教师“权威性”的话,改变自己的看法,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因此,对孩子细节的全程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发现个体的不同,促进不同程度的发展
幼儿绘画活动从一开始不应该关注所谓的像不像,好不好,而应该是一种心情的展现。很多的心理学家都会用孩子的绘画作品来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在幼儿阶段的绘画活动更是一个纯粹地抒发和释放情感的渠道。所以小班一开始,我就给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班内有几个幼儿他们总是喜欢在各种美术活动中,用黑笔画出各种线条。一边画一边兴奋地笑着。走过去一听:“看我的线在爬!”“我的小虫子画好了。”我肯定的话语出现了“线条画得不错,不过他们肯定喜欢在纸上走一走,跑太快了要摔跤的。”给他拿来另外一张纸,他们的线条明显慢了。在一边画的时候,幼儿看着线条不停走动的同时,眼神更专注了。眼神的专注为下一次创作提供了基础。
孩子的创作不仅仅是单位时间的练习,更是对创作的自我理解。他们往往把一些形状经过脑回路的不断加工,然后形成他自己的东西。或者他们会把一些乱七八糟的图案说成是一种特别的物体,这是他们经验不足带来的反映,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种现象,并且用隐形指导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发现作品的独特。
例如:在美术活动《小羊》中,因为之前有过画曲线的基础,于是在一开始我引导孩子先在纸的右边画一个“弯弯的月亮”,在这个小月亮里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小羊的五官就出来了。接下来把一圈的圆形变成了小羊的“头发”,小羊的头画好了,从头到下巴沿着纸的左边画一个大大的圈就变出了它的身体,当然最后的四肢就是之前学过的直线了。孩子们通过教师形象的话语,不一会儿就把一只可爱的小羊画出来了。可是,这时候出现了一只“小羊”它的脚是长在背上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那个宝贝画的时候把纸转了一个圆圈,不过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会积极思考了。她说:“我的小羊在游泳呢!看,他的脚在上面划水!”随着她的讲解,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给小羊加上了刚学的小花;有的给它画了一个长长的带子,说它在马路上奔跑。这就是孩子的创造力,他们总是富有自己的“光芒”,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关注、及时引导。让我们保存孩子天生的浪漫稚气,不断地培养孩子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多通道评价体系为一体,引导孩子创造不一样的作品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大致属于以下几类:喜欢涂鸦型、模仿型、添加型、用笔流畅型,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幼儿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评价他的作品。涂鸦型的幼儿,我们采用线条的规则来评价,例如一团的线条,如果有线条能做到不粘连,则说:“不打架的线条才是好线条哦!”模仿型的幼儿,我们会在教室的几大美术区内设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美工活动。添加型和用笔流畅型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形象和语言之间的对应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让孩子体验自己作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