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情境点亮课堂
2018-12-29林云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外部情境进入内心世界,能产生感情共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灵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心境启智,由境生情,在情境交融中学习,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语文课堂。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巧设情境的作用,以及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学情境的策略和方法。
创设氛围情境,点燃学生激情
新课标理念,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教学的主导,学生不是课堂的配角,而是学习的主角。首先,教师有一颗爱心。教师爱每个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心声,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点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激情。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其次,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优雅,“腹有诗书气自华”,强大的“气”场,吸住学生,学生乐于学。再次,教师有“四射”的激情。如果教师情绪低沉,语言苍白无力,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一片沉寂,像一潭绝望的死水。如果教师激情洋溢,就能有效拨动学生思维的情弦,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课堂灵动,学生热情高涨。教师要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厚积薄发,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各种资源信手拈来,并且通过言语感染学生。比如,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兴趣;通过引用诗词歌赋、格言警句、对联、故事,升华学生情感;通过画图,唤起学生自觉思维;或通过优美的板书,燃起学生求知热情。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会找到更多营造课堂氛围的好方法。
创设材料情境,启动学生认知
《兰亭集序》是晋代王羲之的名作。本文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了较高的山水审美情趣,又融合了人生之短促、生死之痛悲的生命玄理。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本文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兰亭盛会山川之美,文人雅士流觞赋诗之乐上,要真正领会作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生死观,比较有难度,甚至因为这难度而失去学习积极性。所以,笔者围绕文本,创设了两个情境,让学生全面感悟“齐生死”的观点,树立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情境一,收集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他刻苦练习、继承创新的故事
展示书法作品。楷书作品《乐毅论》《黄庭经》被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
设计意图:展示作者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从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中国书法艺术之美,也能感受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让学生感性认知作者。
情境二,展示 关于“人生苦短”的诗句
汉武帝“少壮几时奈老何”,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苏轼《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等。
设计意图:“人生苦短”是人类一种普遍心态。王羲之对人生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和“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借助一个个生动而贴切的材料情境,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形象、全面的认知,对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起到启示作用,达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有效设计问题情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大多数学生处于思维状态,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在情境中提取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景中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和渐序性,能够对教与学进行衔接,实现情境与教学内容对接,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心境促智,达到情智共生。《中国建筑的特征》以中国建筑体系和影响为载体,以本课教学目标为依据,为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特征,为此设计了五个探究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单,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附:情境探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什么是中国的建筑体系?
2.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建筑体系的?
3.这种体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建筑之九大特征
1.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
2.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
3.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1.从文章中看,中国建筑的“文法”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中国建筑的可译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中国建筑精彩比喻
总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点亮语文课堂,使课堂教学情生智,情促智,智生情,达到情智交融,提升语文素养,构建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