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文入史文史结合
2018-12-29吴建强
文学与历史可以说是相伴而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史不分家”。而且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这就为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此,将文学作品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是切实可行的。在本文中我主要谈一谈如何将文学作品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内容、工具等越来越多。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借助必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内容多样,其中不乏历史内容的存在。将蕴含有历史内容的文学作品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限制,还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拓展其历史储备。那么,我们要如何将文学作品贯穿到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呢?
借助文学作品导入新课
导入作为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起始环节,良好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传统的初中历史导入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会直接将新知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枯燥的知识灌输下,学生无法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纵观闫桂琴教授所编著的《中学历史教学论》一书,我们可以学到十种导入方法,其中文学典故法值得我们使用。在历史导入环节借助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使其在文作品解读中理解历史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组织“秦王扫六合”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导入环节中,我直接向学生吟诵了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这首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初会为气势磅礴的古诗所吸引。他们在已有的文学素养的驱使下,会对该首诗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为了加深其对该诗句的理解,我会对其进行解释:秦王横扫六国,统一六国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啊!只要秦王一挥自己的佩剑,各路诸侯尽数前往咸阳……在该诗句的讲解下,学生会为秦王的气势所折服,同时一些学生也会想到,秦王是如何使群雄信服自己的?如此,在学生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向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秦王在统一天下之后,他是如何守护自己的天下的?他为了守护天下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措施又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什么影响呢?如此,在问题的引导下,新知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入了。
借助文学作品讲解新知
新知讲解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知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将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发展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还需要借助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有所思有所想。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辅助历史知识的理解。
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
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历史事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但是由于历史事件具有时间性,学生站在当时当下,难以对这些事件有深刻理解。甚至,在抽象的历史理论知识灌输下,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借助丰富的文学作品将抽象的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描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自主地感知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我在组织“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我借助沈从文先生的《辛亥革命的一课》中的某些片段来引导学生加以思考:“革命算已失败了,杀戮还只是刚在开始……当兵的每个家中大门边钉了一小牌,载明一切,且各因兵役不同,木牌种类也完全不同。道尹衙门前站在香案旁宣讲圣谕的秀才已不见了。”如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亲身经历的描绘下,学生会从形象的家乡变化中感知到辛亥革命的浪潮并没有遍及全国各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学生可以理解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文学作品与人物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历史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对这些历史任人物进行评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在对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我发现不少学生带有个人情感,或者对其评价是不全面的。对此,我在组织教学互动的时候,会将一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文学作品,诸如林则徐、毛泽东、邓小平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丰富学生的历史储备的基础上,使其对人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其辩证地评价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意识到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在文学作品解读中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了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