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接”什么
2018-12-29邹金利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相邻阶段之间的衔接。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会经历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社会关系、社会要求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研究证明,成功的幼小衔接与儿童在整个早期学校经历中的学业、同伴关系的成功存在正相关关系(Early,2001);而幼儿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不当,将会给儿童造成痛苦和不安,引发儿童焦虑、自卑和攻击性行为(Ledger,2001)。
儿童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而发展的连续性则要求我们,要帮助儿童将不同的阶段有效衔接起来,尽可能提高两个阶段之间的连续性。 “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差异出发。
幼儿园和小学的作息制度和行为规范不同
幼儿园里没有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生活节奏宽松,没有强制性,没有严格的出勤要求,尽管有预先制定的一日生活安排,实际安排也会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作调整,幼儿有较多的自主时间和休息时间。
进入小学后,生活立刻变得紧张,作息制度严格,休息时间缩短,原来在幼儿园理所当然的很多“自由”都被制止,原来在幼儿园习以为常的迟到在小学也被严格禁止。面对这些差异,儿童的不适应表现主要有:早上起不来,课间休息结束后不能及时回教室,上课过程中老爱说话或上厕所,怕教师、觉得教师太凶,继而害怕上学。
为了避免儿童出现这些不适应症状,我们应该帮助儿童“衔接”的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作息时间规律,以应对更加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培养规则意识,建立对“集体”的认识,能够在集体中适当地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控制力,在一些基本的行为规则上能够基本做到“不该做的事情就不做”。
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不同
由于幼儿以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智力的发展是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幼儿园里,游戏和自由的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种自由、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进入小学,尽管儿童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明确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往往采取严肃的、教师支配为主的集体讲授方式,儿童被要求认真听讲、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优秀,个人意愿也相对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束缚。面对这种差异,儿童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上课听不进去、坐不住,作业完成困难;教师布置任务时不能有效接收信息;不喜欢学习,在教师要求和个人学习状况的冲突下产生挫败感等等。
为了避免儿童出现这些不适应,我们应该帮助儿童“衔接”的是:培养良好的注意力习惯,能较长时间地坚持做喜欢的事,能安静地倾听;培养学习的兴趣,对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并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一定的探索,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在阅读和思考中感到快乐;能够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一定的责任感,分配到任务时能够认识到“这是我应该完成的事”并努力完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面对困难时能在独立思考解决办法或寻求他人帮助。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幼儿园和小学学习方式的差异,一些家长和教师会将教孩子学拼音、认汉字、做算术等知识、技能上的衔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事实上,从认知的角度来讲,更重要的不是知识、技能的准备,而是兴趣、习惯、能力的建立;从幼儿的整个发展角度来讲,更重要的不是认知,而是情感、坚持性、自主性、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比起能够背多少首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感到读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比起能够做多少道计算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数学真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幼儿园和小学的人际交往环境不同
儿童的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同伴,儿童进入小学后,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里,教师往往扮演着“第二个母亲”的角色,与幼儿接触的时间长、内容广泛而深入,悉心照料幼儿的饮食起居,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帮助;进入小学后,教师和儿童的接触大大减少,比起儿童的生活和情绪,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儿童的学习,也对儿童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儿童所熟悉的同伴也相继分离,儿童需要到小学结交新的朋友;同时,由于小学生对“友谊” “朋友”的认识逐渐发展,儿童需要用更高的社会交往技能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被集体认同。面对这些转变,儿童的不适应表现主要有:事事都等着教师安排,如果教师不安排就不知所措;出现消极情绪时无法自我调整;不能结交朋友,感到孤独。
为了避免儿童出现这些不适应,我们应该帮助儿童“衔接”的是:对小学的环境有所了解,产生对未来的小学的向往;正确认识“教师”,知道尊重和回应教师,也能够主动和教师交往;培养独立性,能够安排自己的“无聊”时间;培养分享、合作、协商等亲社会行为,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愿意和能够结交新的朋友;能够正确表达、宣泄和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