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018-12-29陈凯伦

家长·下 2018年2期

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幼儿时期是养成各方面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幼儿接受的最佳时间。 在这阶段的时间中,如果能适时培养幼儿,幼儿则会受益匪浅。反之则会成为幼儿未来良好行为习惯的绊脚石。所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孩子身边围绕着好几个大人,被大人们捧在手心里,要什么给什么,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十分受宠爱。特别是老人,对于孩子是无限的宽容,在家对孩子生活的一切事情都进行包办,不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吃饭的机会。担心孩子摔了、累了,从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会使得幼儿在入园后,生活自理能力变得较弱。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子领域包含着幼儿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这些是幼儿阶段需要学习与发展的。这也是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一次吃完午饭回到班级里,看到浩浩和萱萱拿着图书,脚翘了起来在聊天,我赶紧走过去严肃地问他们:“你们怎么能翘二郎腿看书讲话呢?”浩浩低下了头,许久不说话,过一会儿说: “老师有时候也会跷二郎腿的。” 对于他说的话,我思考了一会儿,想到自己以前也有过这样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想了想后我对他们说: “是吗? 那老师以前也做错了,对不起!那我们以后互相监督,大家一起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好吗? ” 他们马上点头同意了。

生活中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是指: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所以教师要以生活为重点,仔细观察幼儿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一日不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慢慢养成的。例如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应养成主动说“老师早上好 ”“老师再见 ”等话语的好习惯;当幼儿得到教师、阿姨、小朋友或其他人帮助的时候要能主动说“谢谢”;饭前便后能知道洗手,不挑食、不把桌子弄脏、吃饭时要安静等。

记得一次看幼儿午睡时,发现丁丁起床上厕所的时候,走路声音特别大,个别幼儿都被他吵醒了。于是我马上走过去向他做了一个动作,然后等到他起床时,和他说:“中午你起床上厕所的时候,有些小朋友也醒了,知道他们为什么醒了吗?原来是你走路的时候声音太响了,他们被你吵醒了。以后大家都在午睡时,我们走路要像小猫一样轻轻的,不能影响别人,是不是呀?”听了我的话,他点了点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他果然改正了错误,一边轻轻地走一边朝我笑了笑,我看着他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的脸上笑开了花。在生活中出现的这些教育时机,及时地指出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养成讲文明、爱他人的好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存在于幼儿生活中的各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幼儿。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讲卫生、爱干净的好习惯。在幼儿来园的一日生活中,洗手、吃饭、喝水等方面都可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在厕所洗手池边贴上洗手步骤图,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喝水的水桶旁边做一个喝水记录,请幼儿记录自己每天喝了多少杯水,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在每天午餐前,给幼儿讲述用餐礼仪的故事,请幼儿学习吃饭的方法,在午餐时注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说过:“食不言,寝不语。”在幼儿用餐时,请幼儿注意使用文明用语,能有良好的用餐礼仪,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在幼儿穿脱外套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幼儿将衣物穿戴、折叠整齐;在幼儿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幼儿注意卫生,做一个讲文明的孩子。

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搭建家园合作的桥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有:家庭、教师、家长、幼儿园,其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现在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不仅仅是单一的“家访”“家长半日活动” “家园联系册”等传统的见面方式。 现在可以通过智慧昆山、班级网页等作为家园沟通的新方式,成为现代家园共育的首选。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与家长进行实例探讨,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存在的不足之处。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就可以促成的,这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来慢慢进行培养的。为了让幼儿能养成好习惯,我们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幼儿园、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营造。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将这些运用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进行理论实践。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努力,研究出相应的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幼儿能稳定地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