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青少年道德与法制建设

2018-12-29向礼明

家长·下 2018年2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的价值观也随之出现了改变,他们大多数有着较强的爱国意识,对于党和政府较为拥护,有着较为突出的自强进取以及勤奋敬业的特点,但同时还有部分人存在着道德意识缺失的情况,有不思进取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与思想。在此种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做好青少年道德法制意识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

注重学生权利需求,实施主体性意识培养

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为保证整体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社会转型背景进行深度研究,并要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适当创新,确保能够立足于学生权利需要,做好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工作。而对其实施主体意识培养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水平较高,就意味着其会在社会发展中积极进行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发展,会不断进行创新与学习,且有着较为突出的参与意识,对于青少年发展极为有利。

在具体进行主体意识培养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要按照学生权利需求,做好各项道德需求引导与启发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不断增强自身道德需求的同时,作出一系列道德行为,并能够将其转化成为自身的自然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以及优秀品质。

注重时事政治,做好时事热点结合教学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为严肃,如果采用直接讲解灌输的方式,会使整体课堂教学变得较为沉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并不利于课程教学,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与时事政治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各种时事热点做好课程教学。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对时事政治所具有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优势进行合理运用,要以学生周边生活为出发点,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做好时事政治事件选择与安排,以对课程教学形成有效辅助。

以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做负责任的人》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老人在马路上受伤摔倒的视频,并提出“如果你们碰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做”的热点话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按照学习目标,带动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可以就自己遇到的或者听说的相似事件进行交流,以便通过对该热点帮助学生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明确,并通过分析与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明确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在社会中有很多承担责任不求回报的例子,像班级值日生、警察以及环卫工人等,使他们明白承担责任可以从身边开始,可以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最后要带领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回顾与总结,并通过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发言的方式,对其承担责任的意识再次进行强化与巩固,以对课程教育效果进行保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周新闻摘要”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新闻的方式,将他们认为重要一周内的新闻或者与道德法制相关的事件记录下来,并将其组织成3分钟左右的演讲,在上课时上台进行讲述。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新闻分析能力、内容获取能力、总结能力等进行有效培养,同时还可以切实对学生知识储存逐渐丰富,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新闻收集与整理时,从新闻中获得感悟,进而在榜样力量或者其他先进事迹的积极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组织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科学综合能力水平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时事热点做好课程教学辅助,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做好实践活动组织工作,保证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自身道德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与相关行为进行强化,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以《以礼待人》一课教学为例。由于此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并可以掌握具体的文明有礼行为方式,能够真正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如果此课只是在课堂进行,可能会与预期的教学效果存在一定差距,所以笔者采取了利用时事热点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笔者利用游人在景区不文明行为的热点事件,引发学生展开了激烈讨论,并通过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踏青的方式,用实际行动告知学生什么是文明行为,应如何防止不文明行为发生,像可以通过自备塑料袋的方式,避免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从而真正做到文明旅游,保证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以及旅游意识。

结语

初中教育者要明确认识到时事政治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要按照教材内容以及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要求,将其合理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确保可以通过对组织实践活动以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等手段的运用,真正将时事政治具有的教学优势发挥到该课程教学之中,使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青少年培养质量得到保证,确保青少年道德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水平能够得到切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