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的几点思考
2018-12-29程显山
2017年5月13日,学校组织参加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学电视电话会议,听取了省教育厅张志勇关于德育一体化教学的研究报告。张厅长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目前中小学的德育现状及应对策略,听后颇受鼓舞和启发。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从教经历的老教师,对此我早已认识到近些年学校乃至社会德育的缺失,但个人能力有限,虽然着急却无能为力。听完报告,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学期开学初一件让我恼心的事。
2017年2月20日是中小学寒假结束开学的日子。一个远房亲戚的小孩要转来我校,开学前已与领导谈妥。今天开学,我便带孩子及家长找到初一级部主任,被告知分在初二二班,班主任因为忙,派舍长(一小男孩)带孩子去宿舍安排床位,我便一同前往。
到宿舍时,有几个家长在,那舍长与其中一位说了几句,可以看出是舍长的父亲,而后这位舍长就基本不开口了。全由他的父亲指手画脚,一会儿说要么在门旁另安一床,我说不行,安上后两排床之间太挤,影响学生进出疏散。他一会儿又说把南面相邻的两排向南拖。这样南面的两排又挤在一起,照样不利于学生疏散,我也说不行。这时那位父亲竟然火冒三丈,骂我道:“你有没有脑子,这样安排不行!”因为他是学生家长,我赶紧示弱:“我没脑子,我不和你犟。”他随即对其子大喊道:“你回去,不稀得管,随他在哪。”那位舍长听从其父亲的话转身就走,我只好说:“你回去把你班主任叫来安排。”其父又对走出去的儿子吼道:“不用叫。”我只好无语,谁想到,那位父亲见其子走远了,竟然又发飙道:“我就不信,我儿子我说了不算,你说了算。”面对如此不讲理的家长,我只好说:“你说了算你说了算。”
可以说,我遇到的这位“高素质”家长的“高素质”表现,既让我有些气愤,又让我对现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思考,问题究竟在哪?
第一,学生不懂得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朋友的心,别人为他们做的,在他们看来都是应该的。
第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格。每逢周日、节假日,最让教师们纠结的是布置作业的问题,不是布置不对,而是布置了以后,周一检查,能认真独立完成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应付了事,少部分学生干脆不做。初中毕业班尚且如此,其他年级可想而知。
第三,学生缺乏责任感。出了事不愿承担责任,总是推给别人。从学习守纪、卫生值日、维护集体荣誉等等都能表现出来。像开头说的那位舍长就是如此,班主任已经把给新同学安排宿舍的责任交给他,而他见到父亲指指点点,就退后不管,不负责任地任其父亲安排。
大家知道,在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中,绝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都把教学成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学成绩的好与坏成为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核心标准,而学生品格的好坏则无法考证。所以说学生出现的这些现状,都是我们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有失偏颇造成的。
然后是我国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可见以父母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在谈及道德滑坡时无不义愤填膺,然而到了具体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感力不从心。这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得不好有直接关系。古人云“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前面开头说的那位家长,就在言传身教方面非常欠缺。对我,态度极不礼貌,甚至可以说专横跋扈。他语言粗暴,根本谈不上尊重别人。
他的所作所为,对他儿子的影响绝对不是正面的和积极的,只会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形成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坏脾气。这样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我真想奉劝那些孩子尚幼的为人父母者,良好的父母素质成就良好的家庭素质,又能造就品学兼优的孩子。希望父母们谨言慎行,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才是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唯一方法。切记,孩子的“德”就在你们手里攥着。
其次,我又思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存在很多的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因素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首先,应该承认,我们农村大部分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文明素质偏低,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就应该利用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的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家长进行文明素养、社交礼仪、道德与法治等与公民素养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培养,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书面材料等定期组织培训会和培训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让他们用优秀的言行来影响教育他们的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这方面,也呼吁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家长教育,在这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配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家校联动,共同培育学生的良好氛围。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化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国家、政府、学校等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形成长效机制,花大气力,用长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实现德育一体化教学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