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2018-12-29刘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怎样让“爱”引领“教育”呢?这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这是一个充满爱的话题,为这节课我精心做了准备,我想让孩子懂得爸爸妈妈为家庭的温馨所付出的劳动,明白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课堂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说说《爸爸妈妈的一天》,大多数的孩子如我期望的一样纷纷举手发言,讲述父母如何辛苦地工作,照顾自己。可就在这时,有个低低的声音传出来:“胡扯,我妈送我上学之后便去打牌了,有什么辛苦的。”居然还有学生附和说:“对啊,我爸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打游戏,多自由!”童言无忌啊!听到这些,我的心好似被针刺了一下,班上也变得异常静默,但我很快反应过来,要安抚这两个孩子,对他们讲:“父母也和我们一样,有时难免会犯错,这时侯需要我们给他们指出缺点,让他们改正错误,今天我们就给爸妈写张纸条告诉他们错误所在,相信明天就会看到一个‘改过自新’的爸妈,因为他们是爱我们的……”
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释怀,每每想起便感到揪心和痛心。怎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
培养“人”远远比培养“才”更重要,而在应试观念影响下,有时我们过于注重培养“才”而忽略了培养“合格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个行为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光用嘴去说服学生,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为家长,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在电视上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年幼的小男孩,看见妈妈给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而自己则效仿着妈妈跌跌撞撞地也端出了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可见,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而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因放任自己的言行,而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孩子。所以做父母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他们作出榜样。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来另外一件事。
一个星期天,我带孩子去上兴趣班,路上碰到一位大爷在修剪草坪。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要剪小草?”我说:“为了让花园变得更美丽。”孩子说:“不,人太自私了,剥夺了小草自由生长的权利。”接着又说:“鸟儿失去了自由,被关进了鸟笼;鱼儿失去了自由,被装进了鱼缸;我们也失去了自由,只因你们和老师的期望。”我接着问:“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孩子说:“我感觉很累,考试考好了会受到表扬,可考差了就要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课堂上有作业,课外有作业,双休日还有你们给报的补习班、兴趣班。”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却不知,我们以“爱”的名义,给孩子造成了太重的心理负担。成绩的“指挥棒”把孩子和快乐分开了。学期末的统考和各种学业水平测评,仍然把教师和应试教育捆绑在一起。教师期望自己所带的学生是最棒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殊不知在人的一生当中,坚强的意志,独立的品格及愉快的心情,应该更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把负担从孩子的肩头卸下。首先,我们从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前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设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每次作业,别让作业成为孩子厌学的理由。其次,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快乐指数。让学校变成孩子学习的“娱乐所”。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在报“补习班”或“兴趣班”时,尽量争得孩子的同意。面对孩子考试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能坦然接受。从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出发,我们与孩子多一点沟通,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和鼓励。
总之,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真爱给孩子们撑起一片湛蓝的天,让爱在这片蓝天下自由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