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周期和训练内容在高考体育的安排
2018-12-29洪文铸
高考体育作为体育生中的重要考试,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考生既要参加体育科目考试又要准备文化课考试,因而在体育课上的训练时间并不充足,加上自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能训练,其考试的成绩往往会受到影响,因而在训练内容和训练周期上进行科学安排就成为高考体育当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考体育概述
高考体育作为高考中的重要科目,随着近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注意,高中体育教师在高考体育的训练模式上也是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高考体育的训练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关于高考体育方面的训练多是从高二开始,这样到考试前一共差不多有十五个月的训练时间,虽然学生本身身体素质较好,但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能和技能训练,需要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这十五个月的时间,对训练周期和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体育能力。
训练周期和训练内容安排
适应期
高二上学期九月到十二月期间的安排为适应期,适应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之后的体育训练而设置的,这时学生的体能储备较差,训练内容重点放在体能状态的提升上,将运动量控制在中等,通过有氧耐力训练来提升整个训练周期内的体能。其中有氧耐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帮助考生恢复疲劳,为之后的高强度训练打下基础。同时在训练技术上应该将重点放在跑步的技术练习上,跑步技术是体育训练当中的基础技术训练,通过跑步技术练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速度、协调性和力量等方面体育素质,因而对于跑步技术练习应该进行固定安排,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跑步动作,为之后跑步的速度提升打下基础。
寒假训练期
一月到三月可以作为寒假训练期,这一周期的训练重点是在学生速度和力量的提升上。速度和力量是高考体育当中的基础,也是对学生素质进行考察的基本,如果在这两点上出现问题就很难在体育考试当中取得好成绩,因而在这段周期内,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之前已经掌握的跑步技术训练来提升学生的速度,加强速度训练,每节训练课可以安排几个训练内容交替进行训练,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速度。在力量训练上,则是要以提升全身力量为主,上肢、下肢和核心力量训练可以交替进行安排,这样能够让学生身体的每一部分肌肉力量都得到均衡发展,避免过度集中于某部分的力量,为之后的训练留下隐患,造成肌肉拉伤。
基础训练期
四月到七月三个月的时间为一个训练周期,这一训练周期比较长,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基础训练期内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学生储备体能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体育教师可以将训练的运动量调到最大,促进学生的体能从量变转向质变,提升学生的基础耐力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提升学生的全身力量,然后根据考试项目来进行重点安排。因而在训练上,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增加学生负重力量训练当中的重量,增加速度训练中的距离,增加无氧训练的次数,使学生体能训练能够逐渐接近自身的极限水平,并且通过训练来突破自己的极限,有效增强学生自身的耐力水平和运动量,为之后的考前训练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考试集中训练期
八月到十月这三个月的时间为一个训练周期,经过基础训练期的训练,学生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考试的需要,逐步降低运动量,增加运动强度并逐步达到最大强度,通过突破运动强度界限来使学生的运动成绩获得突破。在力量训练上,体育教师可以将训练内容从全面的身体训练转到发展专项力量训练,力量的重量降低,动作速度增加,学生的运动强度增加,使学生的专项力量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在速度训练上,体育教师可以将距离延迟,通过计时跑、比赛跑、下坡跑、牵引跑等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让学生的速度素质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速度,让学生跑得更快。在无氧耐力训练上,教师可以在距离上更接近八百米跑,增加跑步的强度和节奏,满足提高成绩的需要。通过这一周期的训练,学生的各项运动成绩提高很快,学生对考试的信心与日俱增。
考试期间
十一月到十二月初考试期间,这一阶段要维持训练状态,但训练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都要继续下降,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状态,恢复之前训练带来的身体疲劳,让学生能够将身体运动状态调整到最佳,为最后的体育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这一周期与学生最后的考试是直接接轨的,因而在训练形式上教师可以采取模拟考试、比赛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体育考试的氛围和规则,这样能够缓解体育考试带来的紧张,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为最后的体育考试打好基础。
结语
高考体育的任务重、时间短,体育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高考准备过程中应该对训练周期进行科学规划,并且在不同的周期根据不同的目标来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对训练量和训练节奏进行有效掌控,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体育训练安排,从而不断提升考生的体育能力,最终帮助考生在体育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