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谈亲子教育三原则
2018-12-29张春林
如今的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亲子教育方面遵循原则,会让你的教育更有效。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特别强,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总会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视为孩子的教师,对其不停地指指点点,而忽视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造成父母在越位当教师的同时,失位于父母的角色。孩子会有除父母之外的很多教师,但只有父母才能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悦和忧伤,给予孩子全部的尊重和信任。也只有父母才有能力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
关系大于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父母的教育。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容易收到效果,才更有意义,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良好品行及心理素质的形成。
“关系大于教育”就是说要教育孩子,就要先改善亲子关系。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话,如果是父母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高品质的关系建立,需要父母每天专注地陪伴孩子最少15分钟,而一边看着手机,一边陪伴不能算高品质。这个时间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一起做游戏打球,一起观察小动物,研究自然花草等。这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只有很单纯、很专注、很幸福地在一起享受的过程。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实现。
当然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要知道,孩子身上很多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是在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用成长发展的眼光
孩子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不要过于追究孩子在细节上地对错,不要给孩子灌输“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观念,这会让孩子的心理认知形成偏差,产生“刺猬心理”,将来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跟别人较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弱势。
对于小孩子说谎、打闹等,不要去打压他,而是要引导他。如:聪明的孩子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以后要改掉。如果非要惩罚,家长一定要“手下留情”。
试想,一个5、6岁的孩子与一个年轻人当街撒尿,没有人会严厉指责孩子,但对年轻人而言的性质就不同。所以不要把小孩子犯错看成重要的事情,有时候孩子犯错也是一种学习进步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例子:我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能基本读通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但却把店名“淮南牛肉汤”的“淮”就是念作“准”,怎么纠正他也不接受。到了二年级他学会查字典了,读音自然也就纠正过来了。
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如何,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不能学习方程,因为这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所以就算父母讲述得头头是道,分析问题滴水不漏,可孩子依旧不买账,就是这个道理。
如你想要孩子停止游戏或电视节目,简单的命令或动手关机,孩子一定十分不乐意甚至反感。你要平静自己的情绪,除了在时间上“事先约定”,要抓住节目情节平淡或换集的机会发出相关指令,效果会好一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更要体现这样的原则。至于不能多看电视的道理,等双方心情平静后再说。有的家长用“角色互换”方式应对孩子作业磨蹭现象。总之不管什么方式,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其实童年在技能和知识上的优势对于孩子整个人生的积极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其中的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内容。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家长会发现很难教育孩子,家长的话让孩子不爱听不想听;如果亲子关系好,不仅会让孩子更加合作,而且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学会很多,比如平等。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也尊重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学会平等待人,将来走出家门,对别人就会不卑不亢,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