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运动密度优化教学行为

2018-12-29金刚

家长·下 2018年2期

优化教学语言

精讲多练

体育课堂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教学语言要精确精准,让学生听得明白、记得清楚,避免长时间讲解。精讲多练,既要重视讲的作用,又要保证练的需要,把讲和练的作用结合起来,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精讲是为了给学生多练腾出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口诀、口令、儿歌以及朗朗上口的押韵语句做到精讲多练,又便于记忆。比如:排球正面颠球动作要领:一插、二夹、三抬臂。再比如:低年级的正面持轻物投掷,运用口诀讲解动作:一脚前一脚后,肩上屈肘用力投。简洁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多讲多练

多讲是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巡视过程中,对多个学生进行的个别指导,多讲是为了多练,多讲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多讲多练要求教师在出现个性问题和个别错误动作时,不是停止全体学生的练习进行集中讲解纠错,而是个别问题个别处理,减少浪费大部分学生运动时间的现象。

语言生动

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育教学时,教师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予直观的描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运用生涩的专业术语进行反复讲解浪费时间。

比如:在前滚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从胯下看到天?当学生低头从胯下看到天时,教师在学生臀部轻轻一拍,学生就自然前滚翻过去。教师没有用过多语言讲解动作要领和步骤,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诱导,“精而简”实现教学意图。

优化组织形式

多组练习

有些教师在平时组织课堂教学时,为方便调度经常会采用集合时的四路纵队组织练习,即4名学生练习,绝大多数同伴在看,由于无事可干,后面的学生可能出现了打闹等现象。为避免类似的低效课堂发生,练习时宜采用散点和多小组同时练习的形式,减少学生排队等候的时间,提高运动密度。安排小组练习则宜采用不超过5人的规模,1人练习时其他同伴也应安排练习,比如:为同伴提醒和纠错、保护与帮助、跟随做徒手练习等等。

多项组合

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搭配运动项目,把体能练习穿插在练习中,增加练习密度。比如:30米快速跑练习中,学生终点走回时设计“爬行10米+后退跑20米”的组合方式回到起点;在投掷实心球练习中,捡球后进行双手托举实心球回到起点;投掷垒球,可以安排学生在捡球时进行兔子跳、矮人走等方式返回,从而增加运动密度和强度。

队形精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练习需要,进行调整练习队形,尽量减少因队伍调整浪费运动时间。在课前进行场地布置,可以放置色彩亮丽的或有标号的标志物、划好标志线,队伍调动时,教师只需指出目标区域即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尤为有效。

比如:“第一组同学到红色标志桶沿红线站好!”教师口令简洁,学生明确到位,避免发生找位置的混乱现象。如果从一个场地换到另一个场地练习时,可以采用跑跳步、兔子跳或大象爬等方式进行队伍调动,既有趣味性又可以增加练习密度。

优化教学手段

媒体运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智能终端和显示屏,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即时点播、无限重播、动作回放等功能,有效代替教师的讲解示范。媒体应用不仅可以弥补教师技术技能的不足,而且可以减少无效讲解的情况,节约了集中讲解示范的时间。学生可以针对自身情况点播视频自主练习,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反复播放视频,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只需巡视指导和个别纠错,从整体上增加了练习的时间,提高了运动密度。

器材尽用

体育器材与体育运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育器材为体育课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应做到人人都有活动器材,时时都在持械练习。有的项目,教师为提高运动兴趣,增加运动密度,还会自创自制体育器材。趣味性强、目的性强、安全性强,散点练习时间得到保证,教学效果明显。

环节渗透

为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减少无谓的消耗,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安排与主教材有关的辅助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能较快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从而缩短了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支撑跳跃——山羊分腿腾越教学时,从开始的准备操中就融入了单双跳、推手顶肩等动作;在辅助练习时安排了俯撑、提臀分腿、推手跳起的动作;在主教材教学前,开展“跳人羊”的游戏,体验分腿越过障碍的感觉;开始主教材教学时,从助跑双脚踏跳、支撑提臀、提臀分腿等分解动作到体验腾跃山羊完整动作,整节课一气呵成,没有浪费时间,目标达成度高。

基于体育课堂练习密度,促使教师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以及学生的体能锻炼等方面进行优化,充分利用40分钟(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减少浪费,做到科学有序开展练习,增加运动时间,提高运动密度,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