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校园欺凌分析及心理干预
2018-12-29伊兴华
校园欺凌事件在近些年的校园管理中层出不穷,影响恶劣,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心理干预手段进行系统阐述,希望我国农村地区初中校园能避免发生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的身体性伤害,同时也包括语言伤害以及排斥行为,施暴者具有主观上的故意为之。农村教育不仅落后,而且在农村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弊端。随着农村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频频发生,也使得校园欺凌这一现象获得高度的重视,如何对校园欺凌的当事者进行心理干预,也成为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校园欺凌的实质内涵
校园欺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校园当中的欺凌事件,是学生群体中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势力强的一方向势力弱的一方进行持续的、故意的欺负行为。校园欺凌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包括谩骂、打架以及侮辱等等,是一种有意性的行为,对于势力弱的一方而言,其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参与校园欺凌的不只是欺凌方以及被欺凌方,同时还包括观看方。校园欺凌因此也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的行为主要是包括对于弱势方进行身体行为上的攻击,而间接性欺凌主要是包括人格上的诋毁,包括言语中伤等等。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当中,初中校园欺凌现象层出不穷,难以杜绝。究其根本,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个人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被学生欺负的对象多为年龄尚小以及身形矮小的学生,在男生群体当中,欺凌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身体殴打等等,而在女生群体当中,欺凌的主要行为则是孤立以及言语中伤等等。受欺凌者多为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性格孤僻以及胆小等因素使其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对象。此外家庭原因也是造成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地区学生多为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在长期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极易产生出自卑的心理情绪,甚至胆小怕事,不愿与他人展开交流。另外,一些孩子由于生活在具有家庭暴力的环境当中,因此极易产生暴力倾向,成为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他人的主要群体构成。此外,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父母的社会地位等因素也是构成校园欺凌事件的主导因素。
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心理干预具体举措
加强对于校园欺凌危害的有效认知
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需要国家以及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强媒体传播的相关管理,研究表明,大量的暴力倾向宣传报道会在无形当中对青少年的成长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善于学习和模仿,具有暴力色彩的宣传内容极易诱导青少年的学习模仿。因此,国家以及学校应当多进行正能量的相关教育宣传,抵制不良的校园欺凌文化传播,多向学生宣扬真、善、美等思想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华美德。
加强情绪管控
情绪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发生的主要根源,因此想要有效避免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加强学生情绪的管控训练十分关键。情绪的有效调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学生群体合理进行情绪的管控,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频率,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尤为关键。因此,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情绪调控这一方面的训练,当学生出现激动等不良情绪时,需要控制自我的情绪,冷静下来,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或者眺望远方转移注意力等等,从而有效加强对情绪的管控。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无论是作为欺凌的一方还是被欺凌的一方,或者是观看的一方,都反映出学生缺少健全的人格,因此对其展开人格培养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为此,需要农村地区初中教师的高度配合,对于参与校园欺凌现象的学生应当重点加强心理干预力度,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此外可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氛围,定期组织学生召开班会,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融入班集体当中。也可以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沟通,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结语
校园欺凌现象在农村地区初中学校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针对此种现象发生的具体原因,积极寻求相关的解决途径,对学生展开心理干预,加强对初中生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得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维护好农村初中校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