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教学情境让语言文字走进学生心里

2018-12-29王慧冬

家长·下 2018年2期

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上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创设教学情境,让语言文字走进学生心里。

课开始,情趣生

教师在上课伊始,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以学生所喜欢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从上课前处于自由活动状态,转向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上课一开始,就用视频展现狼牙山的险峻位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英雄群像,定格处理后,教师以深沉的怀念、赞颂之情,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进行,趣更浓

当学生在激起学习动机,产生求知欲望之后,教师必须及时进行以趣导学,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应善于组织“以疑启学”“以思导学”“以情引学”“以论激学”“以练展学”这五项各具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解疑、思考、移情、辨证和练习中获取知识,强化学习兴趣。

以疑启学

当学生进入积极求知的状态时,教师要掌握火候,设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这截然不同的字义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语言的丰富性,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积极性,更加爱学语文了。

以思导学

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指导学生拓展思维,学会思维,使之能举一反三,获取知识。“举一”是教师选择典型的“一”举例,从所举的“一”中引出方法,规律作“反三”的训练。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重点段,写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景,课文前三次幻想的内容、结构层次相仿,因此,教学中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次幻想的学习方法。首先抓住是在怎样情况下出现的幻景?然后弄清幻景是什么?最后结果怎样?通过对于这些问题有关的重点字、词、句的分析,体会其中蕴涵的意思。第二、三次幻景由学生“反三”,运用从教师“举一”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己概括出这两次幻景的内容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第四次幻景是高潮,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教师设疑点拨:1.小女孩的感情和前三次发生了什么变化?2.小女孩幻想“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说明了什么?学生研读课文深入讨论,从中体会到:幻想越美好,越反衬出现实的冷酷和丑恶,小女孩生活的痛苦,更加激起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仇恨和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深切同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与思考,举一反三与适时点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情引学

情境教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趣为手段,使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生理解难点“诱敌”和课文重点部分“残敌”“跳崖”之处插入了有关录像片断。通过词语与声像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五壮士是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狼牙山,保卫“母亲”和战友们,从而使学生在讨论“眺望”和“望望”两个词语含义时能谈出深刻的体会。他们说:“眺望”是向远处看,说明五壮士在跳崖前还在关心群众和连队主力,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个“望”是满怀深情地望,而“望望”是在写五壮士对近处向上爬的敌人的蔑视神情。“眺望”和“望望”这时已不是平平的文字描述,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之躯的崇高形象,这个形象必然激励学生缅怀先烈继往开来。这里学生的情来得真实、自然。

以论激学

在教学中小组讨论使学生动口动脑能力骤增。讨论时学生是平等的,他们容易各抒己见,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生思维的摩擦往往会引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

例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教师提示下速读课文掌握要点:1.划出描写远看大榕树是什么样子的有关词语。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大榕树的特点,并划出有关词语。速读后,大部分同学能划准词语,但这只是感性认识。接下来让学生组成小组围绕作者是怎样描写榕树的顺序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行讨论。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得出自己的结论:作者描写大榕树是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描写的。这样,他们不但自己总结出了文章写法,也了解作者正是对事物观察非常仔细,才写出如此生动、形象的文章。由此可见,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顺应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及碰撞的环境,这正是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以练展学

实践出真知,教师要以练展学,设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过练习,加深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小站》一课时,文中景物的方法描写十分明晰,让学生画一幅小站的平面图并体会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再如:在教“人物描写一组”的时候,教师设计练习题:

1. 课文中的句子 ,属于 描写,表现小兵张嘎的 性格特点。

2.课文中的句子 ,属于 描写,表现王熙凤的 性格特点。

3.课文中的句子,属于 描写,表现严监生的 性格特点。这能使学生细读课文,动脑,能使学生从“趣”中领会和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课结束,趣犹存

教师可通过巧设课外作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教《穷人》一课,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结尾,感情真挚,写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十分符合桑娜当时又惊又喜的心情,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

课文教完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1.桑娜和丈夫是怎样抚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他们的处境会怎样?2.设想一下,多少年以后的情景又怎样?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续写下文,学生大多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十几年过去了,七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他们是那么勤劳,那么善良。桑娜一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此时,桑娜和渔夫已是两鬓斑白的人了,他们望着一群已长大的儿女,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通过续写的练习,学生对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苦人民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体验到求知的满足感,成功的欢乐感和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养成乐学的态度和追求成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最主要的是让语言文字走进学生心里。